马栏红军医院:救死扶伤,解民倒悬

时间:2024-08-14
来源:学习强国
字号: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缺医少药。伤寒、狂犬病、腮腺炎、沙眼、心脏病、麻疹、贫血、肺炎、痢疾、百日咳等近四十种疾病威胁着群众生命,普通的流行感冒、胃肠疾病等在当时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当惊人。不仅如此,由于思想的闭塞和落后的习俗,群众有病不去求医,而是求神拜佛,请巫医和法师。各地很少见中药铺,但每个村子都有庙宇,拜神求药、请神驱鬼、打锣叫魂在边区一度盛行。

面对战争所造成的大量伤病员和群众的日常医疗需求,建立一所红军医院迫在眉睫。1942年,中共中央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号召边区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开展大规模的生产劳动。在中共关中分(地)委领导下,至1944年,马栏红军医院等一大批军民急需的基础设施建成使用。马栏红军医院建有房屋40多间、窑洞30多孔,医务人员200多人,病床240多张,设有内科、外科、检验室、手术室、药房、后勤等科室,主要为部队服务。另外在马栏街设有门诊部,为群众治疗疾病。

红军医院的医生为患者做手术

由于国民党顽固派的封锁,马栏红军医院的医疗条件面临的困难很大,最基础的消毒锅、小便壶、大便盆、担架、手术台等都是医护人员自己动手做的,护理用的镊子、盘子都是在马栏街铁匠铺打制的。西药奇缺,医务人员就上山采掘金银花、芨芨草、马齿苋、萱草、连翘等草药煎熬给伤病员服用;没有药棉,就将土布洗干净做药棉,一条纱布绷带用了洗、洗了又用,有时用上几十遍直至不能再用为止;没有手术刀,医生们就用盐水泡过的剃头刀、梭镖甚至切菜刀当手术刀使用,用小锯齿的木锯子给伤员们做手术。在最困难的时候,一点消炎的药水都没有了,就用食盐水,甚至用石灰水给伤员消炎。

马栏红军医院的火线医疗

1945年3月15日的《解放日报》第2版《关中马栏等地疫病流行》的报道:“关中马栏区因疫病死亡的男女,50天来有60余人……特别是农村盛行吐黄水病、轻重感冒和麻疹等。”马栏红军医院积极为群众治疗,有效防治了烈性传染病,使鼠疫、霍乱基本绝迹;有效控制了常见传染病,群众最害怕的伤寒基本铲除;一些常见病和地方病如麻疹、吐黄水得到了控制。马栏红军医院还选派医疗队下乡,到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为群众排忧解难,防病治病,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对群众的关心,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医务工作者下乡

1946年5月1日,中国民主同盟西北总支部委员李敷仁被特务绑架,拉到咸阳五陵原附近枪杀,幸而未中要害,当地群众将他救回。经中共陕西省工委策划,李敷仁被秘密护送到马栏。当时,有一颗子弹还留在李敷仁的脖子里。关中分区卫生部部长徐根竹检查了李敷仁伤情后,决定立刻手术。手术在马栏街门诊部进行,由徐根竹主刀。手术很顺利,约20分钟就取出了子弹。李敷仁清醒后,把子弹拿在手上,十分激动,深有感触地说:“在民主根据地里,人民是真正自由的,连空气都是那样新鲜清爽……”手术后李敷仁很快痊愈出院,并于6月下旬被护送到了延安,后被任命为延安大学校长。

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马栏红军医院的医务人员和伤员们一起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因陋就简,克服了许许多多的困难,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治好一批批伤病员使他们重返前线,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