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特殊的抗日武装——“联抗”部队

时间:2024-08-19
来源:学习强国
字号: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

97载峥嵘岁月、初心不改,97年风雨砥砺、傲骨嶙嶙。2024年8月1日是第97个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让我们循着江苏海安大地上的红色足迹,走进一支仅存在了四年,却有着深远影响的特殊武装部队——“联抗”部队。

“联抗”臂章

这是一枚“联抗”部队作战时所使用的臂章,长约10厘米,宽约5厘米,现藏于新四军联抗纪念馆。臂章上,以火炬和“联抗”字样组合,战斗中,队员们将它佩戴在左臂上以表明身份。

1940年6月至9月,陈毅、粟裕率领的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攻占黄桥、姜堰两座苏中重镇,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不甘失败,准备与新四军决战。9月中旬,受陈毅的委托,韩国钧出面在韩公馆小花厅召开联合抗日座谈会,向各方军事力量发出“停战息事,一致抗战”的呼吁,促成国民党地方部队陈泰运、李明扬部在10月4日到6日的黄桥决战中保持中立。

争取中间势力的成功,为“联抗”的成立创造了条件。新四军东进黄桥地区后,实力日益增强,国民党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李明扬、李长江及国民党税警团陈泰运敬佩之余,也忧虑能否与新四军继续保持友好合作,他们希望建立一支中立部队,作为他们与新四军之间的缓冲,恰好此时陈毅也有建立外围军的打算。

“联抗”编入主力部队后,十二团三营全体排以上干部合影

于是,1940年10月,为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江淮大地的抗日力量,在陈毅的精心策划下,成立了一支团结抗日的特殊武装部队。由深受各方信赖的国民党战地委员会中将设计委员、中共地下党员黄逸峰出面组织这支部队,使用李明扬、陈泰运的番号,司令部设立在曲塘,定名为“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直属纵队、鲁苏战区苏北游击指挥部第三纵队司令部”,部队取代号“联抗”,并设计火炬和“联抗”字样组合的臂章。

“联抗”老战士曾经使用过的匕首和陶瓷碗

“联抗”时期手榴弹

“联抗”的成立,在苏中树起一面团结抗日的旗帜,新四军、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税警团、保安旅,还有不少地方民众、抗日武装、爱国青年和工农群众……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部队就集中了千余人。1940年10月31日,苏北抗敌和平会议在“联抗”司令部所在地曲塘召开,会议通过了苏北各部队要求联合抗日的通电,进一步巩固了新四军在苏北的领导地位。

联合抗日座谈会会址

位于曲塘的“联抗”司令部旧址

人员组成复杂,成立时间又短的“联抗”部队,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斗争中成长起来的。1941年,通过讨伐李长江、严惩野三旅,“联抗”防区得到巩固。9月初,刘少奇、陈毅专门召集“联抗”部队连以上党员干部开会。刘少奇指出“联抗”部队是根据中共中央、毛泽东关于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组建的,它是新四军同国民党军队合作抗日的桥梁。这次会议明确指出,“联抗”部队的任务是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团结友军,共同抗日,建设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

苏北抗敌和平会议纪念地

1943年是“联抗”地区斗争最为激烈的一年。日伪集中兵力对苏中三分区进行“扫荡”,留在原地坚持的“联抗”部队改编为5个连,先后开展了一系列斗争。其中,7月2日的曹庄突围战最为惨烈,这次战斗毙伤日伪军300余人。但是二连连长胡英、指导员徐其华都在战斗中牺牲,100多人的二连只有不到20人突围成功。

联抗烈士之墓

1943年底,“联抗”根据地从两个乡扩大到6个区,人民武装也有很大发展,为日后在苏中地区的斗争打下了坚实的红色根基。1944年10月10日,“联抗”圆满完成党赋予的历史使命,奉命撤销番号,充实进新四军。一大批江海儿女汇入红色大军,跟随新四军足迹,投入了新的战斗。

新四军联抗烈士纪念碑

1940年至1944年,“联抗”部队只存在了四年。四年中,“联抗”部队作战几十次,歼灭日伪军一千多人,国民党顽军五百多人,俘敌近千名,在江海平原上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之歌。1943年10月,紫石县政府决定修建新四军联抗烈士陵园,160多位“联抗”战斗中牺牲的抗日英烈长眠于此。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