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高考、特区建设……重温邓小平同志与改革开放的历史瞬间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2024年8月22日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纪念日。在此之际,让我们一起重温邓小平与改革开放的那些历史瞬间。
恢复高考
1979年7月,邓小平和复旦大学新闻系几位78级大学生在一起
1977年8月4日,刚刚复出、主动要求分管教育科学工作的邓小平同志与三十几位科学家、教育工作者举行了座谈会。在会上,时任武汉大学副教授查全性指出,现行的招生制度难以保证大学教育质量,他建言:应该恢复高考,越快越好。查全性的发言引起了很多代表的附议。与会者的发言深深打动了邓小平,他询问坐在身边的教育部部长刘西尧,今年就恢复高考还来得及吗?刘西尧回答说推迟半年招生还来得及。邓小平一听,当即拍板决定:既然今年还有时间,那现在就改,把原来的招生报告收回来,根据会上大家提的意见重写招生报告。今年就开始改,不能再等了!伴随着邓小平掷地有声的话语,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在邓小平的推动下,全国高校招生工作会议通过了《关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10月5日,中央政治局讨论并通过了这一意见。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了这一意见,正式决定从当年起,恢复高考,采取自愿报名、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
1977年11月28日至12月25日,全国约有570多万年龄参差不齐的青年参加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高校共招收新生27.3万人(包括1978年第一季度增招的新生6.2万多人)。1978年2月,被录取的新生意气风发地走进了大学校园。1978年上半年,又有610万考生参加考试。两届学生分别被称为77级、78级大学生。加上79级,统称为“新三届”。
恢复高考,是“文革”后解放思想、拨乱反正的先声,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篇章在1977年冬天奏响序曲。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标志着改革开放正式展开。
在邓小平和中央一些领导同志对恢复和发展农村政策进行积极探索的同时,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民也从底层自发地进行着变革。但阻力依然不小。安徽、四川等地开始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引起了上上下下的激烈争论。
1979年6月,当安徽省委书记万里向邓小平汇报包产到户的问题时,邓小平说:“不要争论,你就这么干下去就行了,就实事求是干下去。”7月中旬,邓小平又到安徽视察,考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情况,用行动表明了自己对于“包产到户”的态度。
1979年7月,邓小平和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在黄山
为了将以“包产到户”为主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更大范围地推广出去,加快农村改革进程,1980年4月2日,邓小平同中央负责人谈到农业问题时说:“对地广人稀、经济落后、生活穷困的地区,政策要放宽,使他们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发展自己的特点。要使每家每户都自己想办法,多找门路,增加生产,增加收入。有的可包给组,有的可包给个人。这个不用怕,这不会影响我们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在这个问题上要解放思想,不要怕。”
同年5月31日,邓小平在与中央负责工作人员谈话时又进一步强调包产到户的积极作用:“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我们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
在农村形势发展极为关键的时刻,邓小平发表的这些谈话对于打破僵化观念、消除恐惧心理,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终推向全国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特区建设
1979年4月,广东省委负责人习仲勋、杨尚昆向中央领导同志提出兴办出口加工区、推进改革开放的建议。同时,福建省委也向中央提出与广东省委类似的设想。中央同意两省实行对外开放,在计划、财政、外贸、金融等方面实行新的体制,要求两省进一步组织论证,提出具体实施方案。如何命名实行特殊政策的地区,是命名为“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还是“投资促进区”?邓小平明确指出:还是叫特区好,陕甘宁开始就叫特区嘛!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1984年,邓小平为深圳经济特区题词
1984年1月,邓小平第一次亲临深圳、珠海、厦门等特区考察,实地了解情况,解决问题。视察过程中,邓小平明确指出:“办特区是我倡议的,中央决定的,办得怎么样,能否成功,我要亲自看一看。”视察过后,邓小平对深圳的经济建设是满意的,他为深圳题字:“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在厦门,邓小平也表达了对于厦门特区的莫大期望和支持,希望“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更好些”。
此后,“特区不能办”的议论基本上停止了。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经济特区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继续谱写开拓进取的壮丽篇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让科技界迎来了春天,也拉开了科技体制改革的序幕。邓小平同志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观点;后来,他又发展了这一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
1987年7月,邓小平同志亲切会见在四化建设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
1988年9月5日,邓小平在谈到科学技术发展时说: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同年9月12日,邓小平在听取中央领导同志工作汇报中,再次谈到科技问题。他指出: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1992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并发表重要谈话时,再次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对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南方谈话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88岁高龄的邓小平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他一路走,一路看,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
视察途中,他多次发表谈话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同志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发表了重要谈话。图为邓小平同志在从深圳前往珠海的途中
邓小平南方谈话阐发的一系列全新的思想,犹如一股强劲的东风,驱散了人们思想上的迷雾。它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不仅对之后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中国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文字、图片整理自《人民日报》、新华社、《求是》、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央广网、《中国教育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