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英烈故事|郑希和:他是解放辽宁的功臣
郑希和
郑希和,山东寿光人,1919年生,生前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2军126师378团团长。1938年入伍,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班长、排长、营长、团长等职。1950年12月1日在抗美援朝战争殷山战斗中遭敌机轰炸光荣牺牲。
1952年4月15日,郑希和入葬辽宁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墓地番号东区六排七号。
郑希和是解放辽宁的功臣。抗战胜利后,他来到辽宁,转战大连周边、丹东、锦州等地,立下赫赫战功。在十多年的军旅生涯中,他曾负伤十余次,留下严重伤残,中共中央中南局曾为他颁发二等残废军人证书。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身体条件下,他义无反顾地投身抗美援朝战场,坚持和战士们一起爬高山、涉冰河,忍受着饥饿和寒冷征战,用自己的行动为战士们作出榜样。上级党委评价他:“作战勇敢,指挥有方,身残志坚,朝气不衰,为人直爽,不怕危险,对工作热心负责。”
郑希和用过的物品
抗战时期多次立功
19岁那年,郑希和怀着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参加了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8支队,在2分区警卫连当战士。在战斗的日子里,他经常抽出时间来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很快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指挥员。
1942年,郑希和在鲁中军区1团任副营长,他曾凭借机智果敢救了全营。当时营长侯志林伙同一个叫蔡然太的连长企图叛变投敌。在一次行军路上,他们俩秘密行动,打算借机将全营带往投敌地点。机灵的郑希和发觉了,他机智地与6连的指导员进行合作,巧妙地将两个叛徒抛开,安全地把全营带回了部队,他因此受到领导的表扬和战友们的好评。
1944年,郑希和任鲁中军区3师9团营长,在临沂以北的汪沟、羊城、朱满等地的战斗中,获得“战斗模范”光荣称号。1945年,在攻克蒙阴县城的战斗中,由于他作战勇敢,表现出色,受到上级表彰。不久,他随部队转战鲁中南地区,多次负伤不下火线,圆满完成战斗任务。1945年8月,在攻打临沂县城拒降日伪军的战斗中,他率连队从城西北角爆破口攻入城内,勇猛冲杀,同兄弟部队一起,全歼守敌4000余人,他再次立功,连队被评为“模范连”。
解放辽宁的功臣
解放战争初期,郑希和随部队来到辽宁,在辽南敌后坚持游击战争。战斗中,他带领的部队不断发展壮大,他也从营长提升为安东保安司令部副团长。1946年10月,郑希和调任大连市公安总局副局长,1947年任安东警卫团副团长,1948年4月调任东北野战军5纵15师44团(后为第42军126师377团)副团长。
辽沈战役时,郑希和率部参加了辽西大会战,他率领1个营打退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新6军新22师十多次进攻。因战功卓著,他被提升为378团团长。在这次战役中,郑希和第10次负伤被送进医院。当他听闻所在部队将要参加平津战役时,在伤势未愈的情况下,一再要求归队参战,上级领导批准了他的请求。他回部队参加了平津战役,为战役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1949年4月16日15时,安阳攻坚战拉开帷幕,这是东北野战军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城市攻坚作战。此次战役历时20天,经过奔袭包围、肃清外围、突破与纵深等大小28次战斗,安阳被攻破,共歼灭国民党军14101人。此战役震撼了新乡大地,国民党守敌已无力孤军奋战,宣布投降并接受和平改编。从此,整个华北彻底解放,拔除了国民党军在华北的孤立据点,打通了平汉铁路,扫除了第四野战军南下进军的障碍。郑希和在这次战役中再次负伤,经治疗休养后,又重返前线。
1950年初,郑希和带领部队再次挥师东北,在北大荒垦荒生产,参加经济建设。
郑希和(右一)和战友合影
身残志坚赴朝作战
1950年10月19日,时任志愿军第42军126师378团团长的郑希和以残疾的身躯转战朝鲜战场。
378团参与的第一场战斗就是苦战。11月6日,42军完成了在黄草岭阻击任务,上级命令撤出战斗,掩护部队撤出战场的是378团。在郑希和的带领下,他们一直坚守到所有部队撤离之后,才于11月7日夜最后离开黄草岭。在敌方几个师的重兵猛攻前,378团顶住了压力,黄草岭的坚守防御战,成了志愿军出国首战最重要的战场之一。
在第二次战役开始阶段,郑希和率378团与376团并肩攻打孟山,378团首先攻进孟山城,消灭南朝鲜军第6师1个团,受到志愿军总部和42军首长的表扬。
1950年12月1日,第42军126师在新仓里受阻,郑希和奉命率部队迂回至美骑1师7团之后,断其退路,战斗中遭美军飞机轰炸,郑希和壮烈牺牲。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