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不向黄河排一滴废水?这个清华团队在宁夏做到了!
再过2个月,南美白对虾、加州鲈鱼这样的南方鱼种将在贺兰县大批量上市,从养不活到高产增效,一水之变,让养殖大户的增收路宽了,农户的收入水涨船高。水产养殖污水零排放,既守住了母亲河的健康,也为沿岸渔业高质量发展蹚出了一条新路。
纵横阡陌的水系中分布着水产养殖基地。
不向黄河排一滴废水
“通过使用这项水处理技术,今后,任何鱼种都可以在宁夏繁育,只要调整微生物载体,它可以持续保持水中不同菌种代谢形成微循环,不排一滴废水,只补蒸发量即可。”6月16日,清华大学水利系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环境修复中心博士金浩轩告诉记者。2年多来,他们的实验团队入驻位于贺兰县的宁夏天荣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企业攻克了污水零排放、高密度养殖南美白对虾的关键技术性难题。今年起,这项技术将广泛推广给农户。
成长期的南美白对虾。
2017年,宁夏天荣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红花调整产业结构,尝试南美白对虾养殖。本以为有外国专家和养殖技术,一定可以成功,没想到“水土不服”,当年引进的90万尾南美白对虾全军覆没。“人家是海水,我们的水不对。”张红花说,260多万打了水漂,她一度想放弃。
了解到企业发展遇到困境,银川市农业农村局伸出了援助之手,通过他们牵线搭桥,2018年初,银川市引进了清华大学水利系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环境修复中心的专家团队为其指导。
金浩轩对水质进行检测。
“渔业养殖中鱼虾蟹类粪便、肥料、残饵会产生氨氮,氨氮过高会产生亚硝酸盐,导致养殖鱼虾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摄食减少、生长缓慢,易发疾病。”金浩轩介绍,宁夏的气候条件、水质条件对水产养殖影响很大,不能靠尾水治理循环利用来解决问题,那样成本太高,而要从源头上减少污染和用水量。经过近3年的试验,一根菌棒解决了对污染物的降解平衡问题。今年,第一批高密度养殖且废水零排放的南美白对虾养殖项目实验成功,成活率达97.5%。
张红花告诉记者,面积不到1亩的水池,可以养30万尾南美白对虾,产量在2000公斤到3000公斤,按照1公斤60元至70元的价格算,一年养殖3季,一个鱼池一年就有36万元的产值,利润在12万元左右。
渔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养殖传统的草鱼、鲤鱼,一斤只能挣1块多钱,现在养加州鲈鱼,1公斤可以卖到40-60元,有25元左右的利润。”贺兰县新明水产养殖公司负责人王旭军告诉记者。去年,王旭军投入数百万元建起工厂化养殖车间,培育加州鲈鱼苗种。5万尾加州鲈鱼鱼苗,最终仅存活了2000尾。王旭军采取换水的方式来降低氨氮,效果并不理想。
了解到王旭军遇到了技术瓶颈,银川市农业农村局向他推荐了清华大学水利系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环境修复中心的团队,很快,水塘里的水质有了明显改善,今年第一批和第二批上市的加州鲈鱼成活率分别达到了93%和95%。再过2个月,王旭军的第三批鲈鱼即将上市。“通过改善水质、进行设施化改造,池塘里的鱼类生长期可从3月底到11月10日左右,延长了两个半月至三个月的生长期,让鱼类的品质更好。”不仅如此,王旭军还实现了育苗,仅不排水一项,就可为他节省50%以上的成本。
王旭军向金浩轩询问养殖中期的技术问题。
“宁夏水容量小,治理成本高,温度气候不适合南方鱼种繁殖,要想靠水吃水、保护黄河,就必须解决水需矛盾的问题,不排一滴废水是从源头治理,将是宁夏未来水产养殖的一条新路,对西北缺水地区水产养殖亦有借鉴意义。”金浩轩说,今年,团队将着力解决技术机械自动化的问题,让农民可以简易使用,便于大面积推广。
近年来,稻田综合种养“宽沟深槽”“设施养鱼+稻田共作”“陆基生态”等新技术,都为银川市现代渔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不排水、循环利用水成为支撑现代渔业发展的核心技术。目前,该市现代渔业养殖主产区面积稳定在10.15万亩,占全市养殖总面积的94%。
工厂化养殖车间。
银川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到2023年,全市渔业水域面积将稳定在18万亩,水产品总产量8.5万吨,产量增长15.1%;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13亿元,增长33.6%,从渔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万元,增长55.5%。银川将依托公共水系、湖泊、稻渔种养集中区,重点发挥满足城市居民休闲、娱乐、旅游度假等需求方面的功能,发展休闲渔业,促进渔业增收,让好山好水养好“渔”,黄河岸边有“钱景”。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