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中 加快推动基层媒体融合发展
在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中,基层媒体凭借地缘优势,以导向为魂、移动为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融合要义,以点面结合、内外循环、多向联合构建媒体传播新格局为切入点,主动作为、勇于实践,发挥一线媒体的“前哨”作用,不断努力为“先行区建设”提供更贴地气的舆论支持,探索出了媒体融合创新路径,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2020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黄河宁夏吴忠城区段视察,要求宁夏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以下简称“先行区建设”)。7月20日-21日在银川召开的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实施意见》。一年多来,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宁夏各条战线、各个领域都在贯彻《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实施意见》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奋力实践。作为基层媒体,顺势而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为宁夏在先行区建设中提供更贴地气的舆论支持也正当其时。
“先行区建设”是一项极具开创性和历史性的工作,是宁夏改变发展模式、重塑发展路径,增强发展能级、提升发展质量的“总抓手”和“一号工程”。一年来,宁夏各基层媒体高度重视、因势而谋,纷纷开设了“先行区建设”等专栏,凭借地缘特点,组建骨干团队,深入到黄河流域沿线采访调研,推出了“黄河流过我的家”等一批有地域特色、贴近实际、生动鲜活的报道。从内容上看,“先行区建设”宣传多以相关会议、项目建设、典型经验等为主;从数量上看,广播电视及报纸的年刊播量有2000余篇,“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平台年推送量则超过1万余条,其中基层媒体因地处一线、采编基数大等原因,报道量占到60%左右;从类型上看,占比较多的五市基层媒体(包括县区融媒体中心),从传统媒体的广播、电视、报纸,到新媒体的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视频号、抖音、快手等,甚至联动中央媒体做“黄河诗会”等现场直播,基本实现了全媒体联动宣传,表现为消息、通讯、系列报道、言论、图片(专版)、短视频、H5、长图、手绘、动漫、直播等各种宣传方式都有涉猎,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尽管如此,在实践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传统媒体刊发的新闻产品数量占比大,新媒体相对较少,全媒体宣传效应不够突出;新闻产品总量较大,但从受众点击量、专家阅评等综合分析,有影响力的“爆款产品”不多;宣传不均衡,多侧重河段堤防安全、生态保护修复,而高质量发展、黄河文化传承等较少;在宣传高度上关注宁夏的多,放眼整个黄河流域的少等。
那么,针对以上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如何积极探索、用心实践并应对解决呢?在与省级主流媒体(宁夏日报、宁夏电视台)、五市(银川市、石嘴山市、吴忠市、中卫市、固原市)主流媒体及县区融媒体中心等基层媒体共同推进“先行区建设”宣传工作的基础上,结合石嘴山市打造“先行区建设”排头兵的实例,通过多次深度调研、互动交流和媒体实践,我探索总结了一些可行性对策。
一、坚持导向为魂,全面提高全媒体舆论引导力
要守土尽责,充分发挥基层媒体舆论引导作用。“先行区建设”对于基层媒体来说,是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试金石”。如何“试金”?前提是守土尽责。如石嘴山市惠农区(黄河经此流出宁夏)银河村靠河发展乡村旅游一事。银河村想利用银河湾芦苇荡迷人景致、灰鹤等候鸟翔集之便发展乡村旅游,生态部门认为村级旅游受卫生、设施等条件不完善所限会影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民间爱鸟协会则投诉说人类频繁活动不利于鸟类栖息迁徙……几方各执一词,民间舆论场杂声四起。我关注银河湾、跟踪灰鹤报道7年多,深知这一事件舆论引导的重要性。在多次实地采访、充分协调几方意见后提出,事件主体银河村在生态部门划定区域范围内进行乡村旅游活动,严格遵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相关政策。同时,村里30名党员、1520名村民在爱鸟协会的带领下成立“银河村爱鸟护鸟小分队”,保障候鸟栖息迁徙不受干扰。此外,在引导社会舆论、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推出“银河湾,不一样的遇见”等全媒体系列报道,发挥了良好的舆论引导作用,把烦心事变成了舒心事。
要把握趋势,不断扩大基层媒体全媒体宣传效应。随着新媒体影响力的增强,从“人找新闻”到“新闻找人”,成为基层媒体在“先行区建设”中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风向标”。以全媒体报道“黄河流过我的家”为例,如何在108公里的黄河石嘴山段呈现出不一样的精彩,这是策划团队“新闻找人”的一次探索。从黄河入境到出境,我们选取了平罗县通伏乡万亩水稻产业、镇朔湖拦洪库改造修复等13个串点,以全媒体报道方式把新闻和人“捆绑”起来,客户端着眼典型经验,公众号突出短视频,抖音、快手实时现场直播,视频号晒网友作品,主播说采访花絮……十八般武艺齐上阵,一套全媒体组合拳打下来,点击量最高的新闻突破3000万,10万+的爆款产品较往年大幅增多。
二、坚持移动为先,扩大基层媒体影响力版图
要精心策划,突出创新内容影响力。网络空间已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如何借助网络空间为“先行区建设”助力,将移动传播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这需要在选题策划、内容创新等方面用心探索和实践。如黄河过境九省区,宁夏段最短且经济欠发达,“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这一国家战略为什么会选择宁夏?以此为灵感,“建设先行区,凭啥是宁夏?”的新媒体系列产品诞生了。从凭啥聊起,一路聊出宁夏的优势特色,涂色图片、手绘转换等新颖、接地气的表现形式,没有了板着脸地说教,创新了内容传播,为“先行区建设”在舆论场上增色不少。
要打造“传媒+”,提升文旅融合影响力。新媒体因平台资源的开放性,给基层媒体带来了融合机遇。以“沿着黄河去踏青”报道为例,我们采用了“传媒+文化旅游”的融合方式,以网红主持人分段接力直播的形式,通过前期踩点,各点网红主持人直播踏青活动,交流心得、代言文旅。有图有趣有现场,见人见事见真情。各具特色的山水风物也随之竞相出镜,传媒和文化旅游携手一路接棒走来,吸引了各大媒体的关注,更是吸引了近80万人次的一波旅游热潮,也为打造“传媒+政务”“传媒+服务”闯开了路子。
三、坚持内容为王,深化基层媒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要紧扣中心,深耕供给侧内容生产。“先行区建设”意味着先行先试,对于身处其中的基层媒体来说,就要在新闻供给侧先行先试,而发力点就在内容生产。我们通过开通新华社·现场云、今日头条·智慧石嘴山、腾讯企鹅、网易、抖音、快手等,并依托这些平台密集刊播“多彩黄河”、“黄河涛声”等“先行区建设”原创内容,同时突出“先行区建设”宣传的服务意识,在“5G智慧广播”“听见广播”、“直播石嘴山”等实时更新相关内容,做足融媒互动推送,让“先行区建设”的声音和火热实践深入到基层和群众中间,营造出浓厚的“先行区建设”舆论氛围。
要全面覆盖,提升供给侧传播效果。“先行区建设”是一个整体发展战略,媒体宣传也要注重整体性、全面性。为此,我们以成立15个全媒体工作室为契机,把新闻触角向受众端深度延伸。比如在黄河文化传承宣传中,推出了手绘融媒体产品“当非遗遇到时尚”;通过公益直播带货,让泥哇呜、葫芦烫画等黄河边上“活着的文物”焕发出新的生机;举办“黄河流域非遗讲解大赛”,推动建设黄河文化遗产廊道,并将这种受众喜闻乐见的做法移植在深圳文博会的舆论宣传上,大大提升了传播效果。
四、坚持创新为要,加快构建基层全媒体传播格局
要畅通宁夏媒体小循环。如何助力“先行区建设”在舆论场大放异彩?实践证明,以全媒体、联动式“作战”,畅通宁夏各媒体内部小循环,是构建立体化、全覆盖传播新格局的要义所在。依托“银川都市圈”媒体联合体,我们在“先行区建设”宣传中谋划五市联动机制,接续开展“同饮黄河水,全媒深融合”、“黄河文化旅游节”等联动报道;联合推出“追随总书记的足迹——礼赞黄河诗会”、“感受黄河魅力,聆听人民心声”采风等大型活动,优化了省市县媒体互动,让基层媒体在立体化、全覆盖的媒体格局中破茧成蝶。
要联通外部平台大循环。推进“先行区建设”,还要联通沿黄九省(区)媒体大循环,唱好新时代“黄河大合唱”,让“先行区建设”的声音传得更广、更深入。
比如在加入“宁蒙陕甘毗邻地区媒体战略联盟”的基础上,我们成功举办“西部媒体论坛”;加入“沿黄河九省(区)网媒联盟”,开展了网·观九省,云·看黄河”线上采风活动;与黄河流域九省(区)50多家党报缔结“黄河流域地市报业联盟”,开展了九省(区)媒体黄河行”等大型采访报道活动,发挥了基层媒体集群宣传的联动效应、规模效应。
“先行区建设”不是喊出来的,媒体融合发展也不是等来的,都需要积极探索实践、主动担当实干。基层媒体要抓住“先行区建设”难得机遇,坚持导向为魂、移动为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在构建“先行区建设”媒体传播格局点面结合、内外循环,确保把好机遇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将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融入其中,才能为“先行区建设”,为建设美丽新宁夏乃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更贴地气更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