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司令”致富记

时间:2022-01-17
来源:宁夏新闻网
字号: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

1月10日,天刚亮,平罗县鹏华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吴永华把头一天夜里冻住的鱼湖破了冰,让妻子王爱珍打开鹅棚,数百只大鹅争先恐后夺门而出冲向水面,夫妇二人忙碌的一天也就此拉开了序幕。

进入冬季的农闲时节,尽管鱼湖无需再管护,可吴永华夫妇却没敢闲着,把去年养的6000只鹅中的大部分销售出去,留下500余只母鹅用来产蛋,以维护经常购买鹅蛋的老客户。为了给鹅取暖,他们在鹅棚里铺上麦草和稻草,每天鹅出棚后把草翻一翻防止潮湿和发霉。随后,把头一天的料槽清理干净,再添上新料。

每当吃饱喝足,成群结队的白鹅或在池塘里撒欢,或在湖边晒太阳,成了平罗县头闸镇邵家桥村里的一道风景。“精心照顾才能长得好,大鹅是食草水禽,为了达到营养均衡,喂养时得七分草、三分料,尤其是母鹅,在吃好的前提下还要将体重控制在9斤左右才能提高产蛋量。每年除了囤玉米,我们还会种些苜蓿草、高丹草,周边生长的杂草也都割回来喂鹅。”王爱珍说。

吴永华是土生土长的村里人,常年在外打工、创业,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他越来越怀念家乡的生活,于是决定返乡创业。2016年,夫妻俩承包了村里的荒地,开鱼湖、搭鹅棚、建晒场,干起了养殖。自此,远离城市喧嚣,过上了热气腾腾的田园生活。

合作社平日里涉及的养殖技术等方面的工作均由吴永华负责,妻子王爱珍主要是帮忙打下手。“起初没经验、也没技术,能走到今天实属不易。我们通过书本和网络,不断学习摸索发展水上养鹅、水下养鱼的生态模式,鹅的粪便可以作鱼饲料,每年将花鲢、白鲢、草鱼、鲤鱼等育苗至七八两就卖出,鱼鹅互不干扰,风险低、见效快,实现了鱼湖综合利用。”吴永华说。离城市喧嚣,过上了热气腾腾的田园生活。

合作社平日里涉及的养殖技术等方面的工作均由吴永华负责,妻子王爱珍主要是帮忙打下手。“起初没经验、也没技术,能走到今天实属不易。我们通过书本和网络,不断学习摸索发展水上养鹅、水下养鱼的生态模式,鹅的粪便可以作鱼饲料,每年将花鲢、白鲢、草鱼、鲤鱼等育苗至七八两就卖出,鱼鹅互不干扰,风险低、见效快,实现了鱼湖综合利用。”吴永华说。

了解到,一只孵化出来的小鹅苗要养足240天才开始产蛋,基本隔天产一颗,每年十二月到次年六月是产蛋期。鹅蛋看着喜人,价格也不便宜,重量在150克以上的10元一颗,150克以下的8元一颗,赶上紧俏的时候还得提前预约。

正午时分,阳光微微刺眼,王爱珍拎着两个塑料桶走进鹅棚,此时的大鹅已产完蛋出去“溜达”了,她轻车熟路地捡起一颗颗藏在稻草间的鹅蛋。“大鹅产蛋有规律,一般都是上午开始一波一波产在鹅棚里,为了避免它们受到惊吓,那个时段根本不敢让人进来打扰。当然,也有个别调皮的大鹅会跑到外面产蛋,鱼湖边、砖缝旁、草堆里,我们就得四处转着找。”王爱珍笑着说。

鹅的全身都是宝,除了蛋白质含量高、市场销路好的鹅蛋,鹅掌、鹅翅、鹅肝别具风味,鹅肉也鲜美可口。“养鹅的选择性强,除了销售鹅蛋、鹅肉,刚经过孵化、脱温的小鹅苗,生长到75天至80天的小鹅或是长至120天的小鹅都可以销售,越往后价值越高,同时承担的风险也越大。”吴永华说。因为掌握了孵化、养殖技术,夫妻俩一边做着鹅蛋、鹅肉生意,一边还孵化鹅苗卖给周边的养殖户。说起育雏,只有成活率上来了才有盈利。这也让每次育雏成了吴永华夫妇最辛苦的时候,每天吃住在鹅棚里,前后要持续23天左右。“育雏期温度要控制在37℃至38℃,棚里同时放六七个炉子一起烧,期间要防止鹅压堆出现死苗,还要随时加水加料,一刻也马虎不得。”吴永华说。

虽说收益可观,但吴永华夫妇的养殖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这几年间因气温、气候等原因带来的大大小小损失有不少。“2020年5月的一个中午,原本的大晴天突然就变了脸,刹那间的大风和暴雨让我们措手不及,结果大风把棚膜吹飞了,小鹅当场就死了2000多只。”王爱珍回忆说。

今年,尽管每斤15元的鹅肉价格行情较好,但为了避免昼夜温差较大带来的气候影响,合作社还是压缩了养殖规模。提起下一步打算,吴永华说:“规模最大时养了4万余只,经过育雏、脱温卖掉一部分鹅苗后,留下1万余只继续养殖,高峰期放牧、喂养的用工人数达10人。虽说今年因天气原因养的不多,但下一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要继续扩大养殖规模,把合作社做大做强。”

伴着日出与日落,吴永华夫妇把养殖产业做得红红火火,那一群大鹅每天引吭高歌,唱响了夫妻俩的致富曲。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