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方向

时间:2021-12-29
来源:石嘴山新闻网
字号: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

2021年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道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初心,为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一、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奋斗目标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未来社会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显著特征,是马克思主义的奋斗目标。早在1857年至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曾讲过: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这里的“所有人的富裕”就已经包含了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强调:社会主义“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也就是说,恩格斯认为共同富裕不仅包含物质的富裕,而且包含精神的富裕,从而使社会成员最终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列宁也曾指出:社会主义要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要通过发展生产力使劳动者过上美好的生活,并且“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广泛推行和真正支配根据科学原则进行的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以便使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的、最幸福的生活。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这一点。”也就是说,列宁认为,实现共同富裕需要两个方面条件:一是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二是科学的分配原则——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致认为,在未来的社会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只有社会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全社会所有成员的共同富裕。因此,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奋斗目标。

二、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初心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实现共同富裕作为自己的奋斗初心。建国之初,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第一代共产党人就将共同富裕写入我们党的文献中。1953年12月,党中央在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指出:“为进一步地提高农业生产力,党在农村中工作的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善于用明白易懂而为农民所能够接受的道理和办法去教育和促进农民群众逐步联合组织起来,逐步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农业能够由落后的小规模生产的个体经济变为先进的大规模生产的合作经济,以便逐步克服工业和农业这两个经济部门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并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将“共同富裕”写入党的文献。从此以后,“共同富裕”概念开始广泛传播。也正是因为“共同富裕”这一通俗易懂的语言,让作为落后农业国的中国广大农民和各界人士对我们党带领人民建设的社会主义社会有了初步的理解、产生了深深的向往,并逐步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三大改造”完成后,毛泽东始终坚定地认为:“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再次明确了我们党建设社会主义的努力方向。后来,虽然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走得太急、走了弯路、也迷失了努力的方向,甚至把共同富裕等同于同等富裕和同时富裕,搞了“大锅饭”、平均主义,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抑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做的努力也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坚实的所有制基础,为如何正确实现共同富裕积累了宝贵经验。

三、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方向

“文化大革命”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正反两方面的宝贵经验,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如何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明确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发展才是硬道理”。

邓小平结合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客观现实,在明确区分共同富裕与同等富裕、同时富裕的基础之上,创造性地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思路——先富带动后富。邓小平多次强调:“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也正是沿着这样的发展思路,我们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为防止“先富带动后富”造成的收入差距过大而引起的两极分化,邓小平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的。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性问题。同时,社会主义本质论明确将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最终目的,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面对国内外局势发生的重大变化,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开始对如何更好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进行了新的探索。1992年,党中央作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改革。同时,提出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兼顾效率与公平,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拉开了东西部协作扶贫、西部大开发等促进共同富裕新战略的序幕。江泽民始终重视共同富裕问题。1998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之际,江泽民特别强调,“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最终达到全国各地区普遍繁荣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大政策”。

进入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对如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更好实现共同富裕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科学发展观。胡锦涛强调,“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既拓展了共同富裕的外延,又丰富了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共同富裕的基础是物质富裕,发展是前提;共同富裕不是简单的物质富裕,是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的辩证统一;共同富裕的服务对象和实现主体是人民,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关注人的多方面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而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守正创新,继往开来,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013年扶贫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组织起草“十三五”规划建议时再次强调,“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2017年,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何时实现共同富裕作了“分两步走”的战略部署: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2050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这为共同富裕的实现确定了时间表和计划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厘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再次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纵观我国七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历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共同富裕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移的奋斗初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方向。经过几代领导人的实践与探索,共同富裕的目标已经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真实、越来越接近。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紧紧围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共同富裕的梦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