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60年丨牛存义的“种粮经”
人物简介:牛存义,(1926-1989),宁夏平罗县人。建国初期带领村民第一个成立了“曙光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2年被评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劳动模范,1953年被推选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受到中央领导人接见。1958年当选为宝丰公社社长。1964年被评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先进工作者。
等马家桥的人看到时,牛家湾子一半的地里已经堆上了羊粪。
马家桥的领头人马艾礼急得大骂:“牛存义,你小子太不够意思,好事偷着一个人独吞。”牛存义笑笑说:“你冤枉人呢!俺拉驴过河你看见了,俺还喊你给俺做伴呢,你不理俺。现在也不晚,你带上一袋糜子跟我走。”
第二天,还是春寒料峭的五更天,牛存义走在最前面,身后跟着20多个赶着牛车、拉着架子车的村民出了村子,向黄河对岸的内蒙古方向走去。
刚满24岁的牛存义是牛家湾子互助组的领头人,一个地道的农家汉子。走到一条小路的尽头,他大声喊道:“前面可是马家桥的兄弟吗?”
“那你可是牛家湾子的牛存义?”前面隐约的人影里传来一声回答。
两个人哈哈大笑,冲上去一人擂了对方一拳。
“俺们以为你昨晚上说着玩呢。”
“俺也以为,嘿!你们还来真格的!”
“好,俺们合起伙来一块干!”“对,一块干!”正是这个冬季,工作组进村了解民情疾苦,走访入户摸底调查,最后得出结论:要想让土地多产粮,就要加倍付出辛劳。但单靠个人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要把大家组织起来,走农业合作化道路!会场气氛很是热烈,但说来说去也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表态。
散会后,牛存义回到家已经很晚了。在会场上他没有发言,但心里已经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连夜敲开10户人家的屋门。说完自己的想法,他从怀里取出一张带有体温的牛皮纸,歪歪扭扭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其他10户人家先后写下了各自的姓名。宝丰镇有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合作组织——互助合作组。
牛存义开门见山地对大家说:“要想既有吃穿又有钱花,就得有更多更好的土地。老少爷们,俺们不能再坐等受穷了。”
本村的其他12户人家听说牛存义成立了互助合作组,都认为他在胡闹,也不相信他真有天大的本事,能将一个绰号“穷八站”的牛家湾子改变过来。
牛存义不管村里人怎么耍笑他的做法,带着互助合作组的人埋头苦干。平田整地锹铲背斗背,耕地只有一头瘸驴不够使就用人拉。除草、捉虫、间苗这些活,女人老人孩子一齐上阵。全组除了怀里吃奶的娃娃外,都是劳动力。当年,互助组粮食亩产由原来的140公斤增加至175公斤,并利用生产空隙外出搞副业收入130万元(合今人民币130元)。互助组添置了一辆牛车,2头耕牛和18把锄头。那12户人家再也坐不住了,纷纷要求入伙。
牛存义的互助合作组一下子壮大起来。
严寒的冬季到来了。牛存义是个闲不住的人,不想把整个冬季的大好时光“猫”在家里浪费掉,给组里的农户放了3天假,让他们把家里的琐事处理一下。他把自家的杂事交代给妻子,说自己要出趟远门办点事。
临出门时,他牵着县政府奖给他的那头小毛驴,说要装一口袋糜子。妻子死活不同意,说:“家里老老小小那么多张嘴,都等着吃饭呢,家里哪有富余的粮食?你装那袋糜子到底干啥用?”他才说是想到内蒙古那边找肥地的羊粪用,妻子不高兴地说:“给大伙办事,凭啥拿俺家的粮食?”他笑了笑,没多言语,临出门嘱咐妻子:“别让大伙知道了。”
互助合作组的人,谁都不知道那3天他去了哪里。
早就听说内蒙古的游牧区不缺肉,但缺粮。牧区的人见了那袋糜子眼睛都亮了,答应他羊圈里的那些羊粪随便拉。牛存义高兴地跑回村里,第二天天刚麻麻亮,他就带着牛车队越过冰封的黄河,到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去拉羊粪,一堆一堆的羊粪散落在了牛家湾子的土地里。
整个冬季里,牛家湾的壮劳力全部跟着牛存义奔波在拉粪的路上。有的年轻人满腹意见,牛存义语重心长地说:“牲口给把草料就能行,可地里没肥咋能多打粮食?人勤地不懒,这个道理还用说吗?”
牛家湾子和马家桥两个村子的农田里堆满了粪堆。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种庄稼的人谁不知道,羊粪上到地里将意味着什么,其他村组的人羡慕不已。牛存义一刻也没有清闲,经多方搜集信息,从外地换回了高产的小麦新品种“优士顿”。
常言说得好,“种子是异地的好,人是同根的亲”。试种第一年,产量就高出老品种一倍多。在引进优质麦种的过程中,他无意中又“偷”来了一种“温汤浸种、胡麻油拌种”的新技术,让种子嫩芽在三四月的低温下能充分享受到温饱,进一步解决了小麦低温下折苗这个长期存在的问题,改进了生产技术,节省了籽种。同时,“优士顿”耐旱,又可起到节约灌溉用水的双重效果,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这一年,牛家湾子平均亩产255公斤。比附近村庄的同等土地亩产高出一倍。而“优士顿”试验田的小麦亩产量已高达400公斤以上。牛存义被评为宁夏农业劳动模范。这年冬天,他带领全村劳动力,冒着严寒以人力拉土铺垫低洼地12亩,换土施肥后,这些从来就不长苗的地,当年亩产高粱、玉米250多公斤。
1953年,牛存义的互助组又获丰收,他再次被评为省劳动模范,经省劳动模范大会推选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并光荣出席了全国劳动模范大会,受到中央领导人的接见。会后,他带领群众,第一个成立了“曙光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近百户500多人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已经初步具备了高级社乃至人民公社的条件。人多了,事情也杂了,没明没黑地忙都应付不过来,但牛存义仍然手不离锹把子,始终走在村民前面,也干在前面。1955年,在他的带领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顺利转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牛存义担任党总支副书记和监委主任。他的视野更开阔了,同时肩上的担子进一步加重,但面临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地少人多!怎么办?再也没有一片空地可供开发,只能在提高单产上下功夫。
牛存义虚心向宁夏著名农业专家马寿桃请教科学种试验田、培育优良品种的新技术。当时,马寿桃主持研究推广的小麦新品种“碧玉麦”,已经初步完成试验任务。通过牛存义多方努力争取,第一代“碧玉麦”品种在宝丰安家落户。精细过人的牛存义还发现,这种新品种宜于大下种量,适宜在高肥效中生长。
自打从内蒙古拉粪肥田之后,每年在冬季黄河冰封时节,他都坚持亲自带头,带领群众冒着严寒,半夜三更起身过河拉粪,而且头一辆必定是他的,几年下来已形成定势,确保了土地的肥力能达到小麦新品种的要求。
可怎样才能增加下种量呢?苦思冥想了一段时间后,牛存义发现可以在播种的耧腿上做文章。于是,他找来木工加班加点,将幅宽为1.2尺的耧腿改为1.05尺。下种量增加后,亩产果然得到了提高。第二年,他大胆尝试继续增加下种量,将1.05尺宽的耧腿改为0.9尺。到第三年,又将0.9尺改为0.75尺。亩产逐年提高,后来出现的小麦播种机又在这个前提下缩小幅宽增加下种量,奠定了密植增产的基础。
1958年,牛存义当选为当时的宝丰公社社长,继续带着群众在那片土地上,播洒着汗水,收获着希望。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