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贝利特:傲立氰胺产业前沿
早春时节,尽管花儿还没有绽放,塞上阵阵暖风已是扑面而来。沿着宁夏平罗的山水大道一路前行,记者走进贝利特化学股份有限公司,见到了国内氰胺产业“领头羊”企业的董事长李玉忠。
起步晚 定位准 发展快
“确切地说全球氰胺产品80%集中度在中国,国内95%的产能集中在宁夏石嘴山”,李玉忠将记者带到一个大型电子荧屏前,滔滔不绝地介绍说:氰胺产业是世界化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潜力巨大,主要应用于农药、医药、印刷、环保、电子技术、航天航空等全球30多个领域,待开发的产品有八大类、300多个品种、1000多规格。全世界双氰胺年产量大约13.5万吨左右,需求量年均增长8—10%。
多年在电力生产企业谋职的李玉忠告诉记者,石嘴山不仅电石、石灰石等矿产资源丰富,且气候干燥,尤其有电价低廉等诸多优势,是氰胺产业发展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到上世纪末石嘴山拥有双氰胺生产企业十六七家,2007年,李玉忠率团队出资300万元收购了一家濒临倒闭的双氰胺生产企业——神马化工,由此创立了贝利特的企业品牌。贝利特能成长为行业标杆企业,唯一的财富就是拥有一只技术团队。
“在氰胺行业只要有清晰的产业定位,才能形成全球不可替代的市场竞争力”,李玉忠语气坚定。本世纪初国内氰胺产业良莠不齐,产品市场价格起伏大,到底是看眼前利益,还是做长远打算?口号好喊,高额利润面前很难扛得住。贝利特的产业定位放哪里?企业决策层很快达成共识:不做前端,不做终端,就做农药、医药原料领域的“中间体”;坚定不移地往下游走。目标锁定高附加值产品群。
贝利特化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玉忠
尽管贝利特起步晚,由于定位准,企业发展很快。2010年产值过2亿元、2015年3.8亿元、2018年6.8亿元、2020年6.5亿元……
创新 坚守安全底线
“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研发工作,没有科技创新哪来核心竞争力。在氰胺产业搞创新是要在坚守安全生产的前提下,持续不断地进行产品和工艺技术创新。”贝利特副董事长顾自安这样告诉记者。
随着全球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步伐加快,氰胺产业下游产品开发和产业链延伸开始进入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正由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化发展方向转变,由低端化向高端产业延伸。顾自安告诉记者,贝利特加入氰胺行业比较晚,企业定位锁定向下游发展意味着起步就面临工艺技术的挑战。从单氰胺、双氰胺、硝酸胍、高纯双氰胺、超细双氰胺……到氰基胍、硝酸胍、硝基胍、噁二嗪、咪唑烷、氰基乙酯、噻唑……越往下游发展,工艺技术越复杂,产品附加值越可观。
“别的行业搞创新,需要过高科技门槛和巨量的投资,在氰胺产业搞研发首先解决化工工艺的安全生产问题,否则一切免谈……”贝利特总工程师赵黎明这样解释。真的吗?赵黎明使劲地点点头。氰胺产业主要是把电石加工成石灰氮,再加工成双氰胺,在利用双氰胺生产下游胍盐类产品,多年以来各企业生产硝酸胍都采用液氨做催化剂,这种液氨是一种易燃易爆的化学品。近年来,国家对精细化工行业的生产环境要求越来越高,环保标准越来越苛刻,要想大踏步地向氰胺产业下游发展,必须迈过安全环保这道坎儿。
能否用碳酸铵替代液氨,用蒸汽替代电加热和导热油?全球行业没有先例。尽管工艺不是很复杂,投资也不算大,关键是硝化反应这一危险化工工艺的安全保障是否可靠。“我们李玉忠董事长放下一句话,只要你们认为行,我就支持你们干!”赵黎明声音洪亮。公司几个业务骨干组成研发小组,同时与天大、兰大和华东理工多个专家团队开展合作研发和技术攻关。
可是进入试验阶段,由于氨的含量不稳定,结果总是一次又一次地令人失望。“那一阵子,我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什么叫夜不能寐,什么叫推倒重来!”赵黎明动情地说。他们不断补充含量,补充胺,不断地调整参数和反应温度……这项研发成果荣获国家专利。
对未来充满信心
“这是氰胺产业的基础原料电石,目前每吨3300元左右;这是硝酸胍产品,每吨约1.5万,近几年我们企业坚持往下游走,不断拉长产业链,这种噁二嗪、咪唑脘产品,全国只有3个企业能够生产,市场价格每吨约在3.5-4万元左右;这是氰基乙酯产品,每吨约在4.2万;这是噻唑产品,每吨约在6万……”在产品展厅,贝利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夏学鹏兴致勃勃地给记者介绍。
谈及未来发展,李玉忠董事长信心百倍。一方面,被誉为“世界氰胺产业之都”的石嘴山市,石灰氮、双氰胺、单氰胺的产能分别占世界总产能的60%、80%和40%,石嘴山必将为这个最具潜力的特色产业营造最好的政策空间;另一方面,去年9月随着“宁夏绿色氰胺化学新材料研究院”的揭牌,贝利特将与华东理工、浙江工业大学、大连理工等几十位国内顶级化工专家齐心合力,围绕氰胺产业下游产品延伸所涉及的关键技术问题和行业共性技术瓶颈持续推进创新性研发,进一步加快国内外新技术、新工业、新产品的研发和转化。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