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 一件羊皮袄
江西省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里,陈列着红军战士曾广华用过的一件羊皮袄,它向世人诉说着一名普通红军战士的峥嵘岁月。
“这件羊皮袄是长征前的一次战役中,父亲在战场上因表现突出而获得的奖励,它帮父亲爬过了雪山走过了草地。”6月11日,在于都县银坑镇平安村,曾广华老人的儿子曾昭梁告诉记者。
曾广华是于都县银坑镇琵琶村人,自小家庭贫困,家中三兄弟共同耕作着3亩田地。1932年,曾广华成为一名红军战士。
“父亲参军时已经27岁,刚结婚不久。他先被分到游击队当班长,后来又分到红一方面军26师担任通讯员。”曾昭梁说,由于父亲不识字,登记名字时写成了“曾光华”,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把名字改回来。
1934年10月,长征开始了,曾广华随中央红军从于都渡河出发。当时正值盛夏,不少战士把衣服送给当地穷苦老百姓。曾广华也送出了不少衣服,除了那件羊皮袄实在是没舍得。
翻越雪山途中,山路崎岖狭窄,常年积雪,最浅处都没过了膝盖,深的地方甚至齐腰,山上不时还有碗大的冰块混着泥土砸下。不断有战士陷入积雪中,有同伴伸手施救,也跟着陷了进去。曾广华内心悲痛,不敢停下脚步,身上的羊皮袄给了他温暖。
此后的半个多世纪直到去世,曾广华一直对这个“老伙计”视若珍宝。
长征结束后,曾广华留在了延安,参加了南泥湾开荒,后又参加了三大战役中的辽沈、平津战役。1950年,在外从军18年的曾广华终于回到了家乡于都。作战中,曾广华曾先后四次负伤,头部、右上肢及双下肢留了枪弹伤。
“因为父亲有长征经历,复员可以要求安置工作。但他觉得自己没有文化,身上又有伤病,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主动提出回家种田。”曾昭梁拿出了曾广华当年填报的复员军人登记表——在“本人对今后工作意见”一栏中,清清楚楚写着“复员回家种田”。
曾昭梁说,回乡后的父亲就是个普通农民,因文化程度不高,连自己的革命故事也讲不好,但他常常教育子女不贪心、严律己。
1992年10月,曾广华走完了一生,只留下羊皮袄见证峥嵘岁月。
2014年,老人的后人将羊皮袄捐赠给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记者 李志廷)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