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幸福村里走出的杨晓梅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近日,记者前往宁夏各市县进行蹲点采访,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感受山川新貌发展变化,寻找新时代奋斗的足迹。
每个人都是时代的亲历者、见证者、记录者,但平罗县高庄乡幸福七队的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间绘画)代表性传承人杨晓梅却是用自己的一支笔、一把剪刀真实地记录着自己的所思所想,和她眼中的美好场景及幸福生活。
进入平罗县高庄乡沿着一条名为“幸福路”的村道蜿蜒前行,很快就来到了幸福七队。一色的砖瓦房,一样的白瓷砖镶嵌的大门门头,不同的是杨晓梅家屋檐下显眼的悬挂着“杨晓梅民间剪纸绘画坊”,还有门头“村级文化示范点”的牌匾。进入院子,55岁的杨晓梅应声探头挑起门帘迎了出来。一身精干的运动装扮,裤子上沾满泥土。她笑着说,自己刚从地里上完肥才回来,接着就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屋。不大的堂屋向阳的一间是杨晓梅的工作室,桌子上摆着没有画完的农民画和已经装框了的漆画,还有剪纸作品。
杨晓梅:“这是我家菠菜地,收菠菜的时候,反正回来了就晚上没事就那样画了。”
记者:“你打算给这幅画要起个什么名字?”
杨晓梅:“这个?你看它一块地一块地的,那天说就叫个田埂下的连片。”
记者:“我看啊,您的这些画色彩都特别艳丽,这颜色都是自己想象的?”
杨晓梅:“自己想象的。农民画它没有专业训练,也没有那些其他培训啥的,就随心所欲反正怎么喜庆怎么画,农民画就是一种喜庆。”
记者:“你每次画这些画的时候心里想的是什么?”
杨晓梅:“就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自己今天干啥了,或者是我今天出麦子了,收玉米了,都能画出来,现在因为也就熟练了吧哈哈。”
记者:“这是剪纸吧?”
杨晓梅:“这个是那天给学生培训的现场剪的,随手给娃娃剪了一个……”
杨晓梅的农民画和剪纸作品都充满了浓浓的乡土气息,喜庆、质朴、自然、欢快。跃然纸上的每一件作品,都是你曾经见过的熟悉的场景,田地劳作、放牧、赶集、剪羊毛、摘果子等等,但平实的生活画卷里却饱含着真情,让你感觉扑面而来的是她对生活的感恩、祝福、喜悦、收获与向往。
杨晓梅:“反正就是反映农民的一种精神,就是展示一下你自己的一个爱好,做到现在也觉得值得。”
杨晓梅家祖辈是剪纸刺绣的民间手艺人,十二岁她跟随父亲学习剪纸刺绣。1982年杨晓梅从陕西定边嫁到了平罗县高庄乡幸福村。最初只是邻里乡亲谁家结婚办喜事,她为了祝福剪对囍字送去,一来二去亲戚朋友谁家办喜事都主动找上门让她剪,最后周边人都知道她是个会剪纸的人。1986年,平罗县文化馆举办书法剪纸展览,杨晓梅的一幅“赶集”剪纸作品获得了县上颁发的获奖证书;灵巧善学的她在剪纸之余,就开始自己购买颜料琢磨着画起了农民画,后来一幅“划旱船”的作品参展后又获得了县上颁发的优秀证书。
杨晓梅:“这两幅参加完了以后,市区县每年活动就开始参加,这就持续画。从拿到那两个证书以后,哎呀,我杨晓梅也能上台领奖了,有人还能称我一句老师是民间艺人。兴趣就从那时候开始,86年后再没脱过手,不知不觉30年就熬过来了。”
30多年来,从开始到现在,再苦再累杨晓梅从来没有想过放弃自己的绘画和剪纸艺术。过去家里穷,因为画画买颜料她节衣缩食,也曾有过日子紧巴四处借粮借钱的时候。
杨晓梅:“儿子才13岁,说妈以后你别借了。我说不借吃啥呢?儿子说,咱们以后你就蒸馒头,咱们腌咸菜,不花钱不要油,你再别去借了。这句话到现在都一直在我脑子里,他这一句话说的我就心里,偷着晚上哭鼻子着呢。”
最难的是1993年,为了改变家庭经济状况,杨晓梅尝试着做土豆生意,没想到行情有变一下子赔了10万元。那个年代这可不是个小数目,但生性乐观好强的杨晓梅并没有服输。靠着勤劳的双手和丈夫的支撑,用了三年多的时间,把欠下的帐全部还清了。
杨晓梅:“没有,就那样我都没动,我照样剪画。古话说,天上下雨地下滑,自己栽倒自己爬 。”
记者:“你在那么难的时候,你没想过把自己的作品卖出去卖钱吗?”
杨晓梅:“没有,舍不得,一卖空空的。晚上画画就没有颜料了,没有纸了。我说老头子,晚上你给我干个事。他说咋了?你把咱的麦子偷着捎上一袋子给我卖去,他说你为啥要偷着卖?我说你看别人都笑话呢,生意赔了,一分钱挣不来,把自己粮食卖掉去买颜料。老头子晚上捎了一袋子,去粮食点上给它卖掉,卖了37块钱。给我买的颜料墨纸笔,那30多块钱可买一堆了,我可用些日子。到啥时候,自己奋斗自己努力么。”
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杨晓梅既要忙着种地、放羊,还要在劳作间隙构思创作,有时候正在地里干活的时候,突然眼前的景物激发了她的一个灵感,她放下农活就赶紧从地里往家跑。
杨晓梅:“田埂上的,地里头的,这个花叶子怎么走、怎么画,地里头正干活呢想起来就往回跑。别都说,你这人可怪,来的时候不拿水,动不动就往回跑,我说我茶壶放炉子上忘记提了,都不敢对别人说,怕别人说是你一分挣不了,地里不干活,一会跑回去。回来画画来了,把那两笔填上,再往去跑。一老小跑,走路特别快。”
生活的忙碌让杨晓梅停不下来,对艺术的热爱和坚守,让她三十多年来养成了夜间画画,白天从不午休抽空剪纸的习惯,每天熬夜到两三点乐此不疲。有时候为了赶出一幅作品,熬通宵也是常事。2008年中国成功申办奥运会,她的一幅剪纸作品“百鼠迎奥运”创作的艰辛不易,让她至今难忘。
杨晓梅:“那是2008年奥运会,那个图勾的我可费劲了,不算构思光剪剪了40多天。一开始是从八个老鼠,最后从八个老鼠到十几个二十几四十几个到八十几个,还是不满意,天天勾天天揉。有次正做饭呢电视开着,听到百年奥运,百鼠迎奥运!这一百个老鼠又去做啥?结果就是只要咱们是运动体育一类的,就连踢毽子,跳绳,把每个老鼠都给它表现出来,表现的全全的。44天吃了一箱子方便面,光知道做不知道说是去投稿,光知道是祝福把它做好就行了。”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2010年,杨晓梅被命名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间绘画)代表性传承人。她对这份荣誉格外珍视,对她来说不仅仅是投入自己的爱好,表达她的心声,更主要的是一定要做好自己肩负的文化传承责任。因为这份责任她不但让女儿、儿子跟着她学习绘画剪纸,还坚持每周两个下午分别到平罗县四中和高庄乡小学给学生们进行剪纸进课堂培训。对于慕名前来学艺的她也倾囊相授,更免费培训了不少残疾人。如今,杨晓梅的作品走出宁夏,还出现在了韩国、日本、哈萨克斯坦等国际艺术舞台上。在非遗文化创作的道路上,她用自己的热忱和行动认真地践行着自己对传承的理解和责任。
杨晓梅:“我在自治区级能代表性传承人也不错了,从那开始就想象着多教一点,多带一点学生,我也觉得值了,一个老百姓一个农民。人活着能做点事,煎熬了这么多年你必须得留下。我不会说,我会剪,我就能剪出我的生活,我能画出我的想法。它就是传承文化,它就是喜庆。”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