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切实履行法学会职责 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力量

时间:2023-02-08
来源:学习强国
字号: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深刻阐明了全面依法治国在治国理政中的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保障性地位,又明确了法治建设服务保障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战略任务。中国法学会各级党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和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要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切实履行职责,努力做好加强政治引领、繁荣法学研究、服务法治实践、拓展对外交流、培养法治人才等工作,积极参与生态环境法治建设,服务美丽中国建设,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法治力量。

一、深刻认识新时代十年我国生态环境法治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系统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发生的重大变革,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报告科学擘画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任务和到2035年的总体目标,即未来五年,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显著;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我们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我国生态环境法治建设进入立法力度最大、监管执法尺度最严、法律制度实施效果最为显著的时期,为创造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我们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必须深刻认识新时代十年我国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从伟大成就和变革中汲取奋进力量,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一是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加快推进。2018年宪法修改,将“美丽中国”建设作为国家的根本任务写入宪法序言,在总纲中明确“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赋予国务院“领导和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职权,为加快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奠定了宪法基础。在民法典总则中确立“绿色原则”,明确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两次修改刑法,降低环境与资源保护犯罪入刑门槛,将环评、监测弄虚作假纳入刑事制裁范围,强力震慑了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加快立法步伐,覆盖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噪声污染防治以及长江、湿地保护等领域的25部生态环境相关法律得到制定和修订。目前生态环境领域相关法律有30余部、行政法规100多件、地方性法规1000余件,初步形成了覆盖全面、务实管用、严格严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制定实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规定》《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等党内法规,生态环境领域党内法规制度不断健全。

二是生态环境保护执法体制不断健全。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对各类环境违法违规行为实行“零容忍”,加大查处力度,严厉惩处违法违规行为。2015年新环境保护法实施以来,全国累计下达环境行政处罚决定书106.34万份,罚没款数额总计695.50亿元。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整合组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队伍,优化职能配置,统一执法尺度。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建立并有效实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落实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严格考核问责。

三是环境司法改革创新持续深化。健全专门审判组织,实行环境资源的刑事、民事、行政审判职能三合一,实行跨行政区域案件的集中管辖,建成中国特色环境资源审判体系。建立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依法惩治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或者可能产生重大风险的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维护生态环境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环境权益。十年来,人民法院审结环境公益诉讼案件1.58万件,积累了生态环境司法保护的有益经验。

四是生态环境保护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文件,积极推进生态环境社会治理,强化公民环境意识、倡导绿色消费、推广低碳出行,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把珍惜生态、保护资源、爱护环境等内容纳入国民教育和培训体系,纳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新征程上,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法治中国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增加制度供给,完善制度配套,强化制度执行,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而团结奋斗。

二、切实履职尽责,繁荣生态文明法学研究

党的二十大报告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许多具有重大创新意义的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报告从“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四个方面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大部署,对我们开展法学研究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要发挥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课题等的导向激励作用,组织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围绕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等重大部署加强研究,推出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要加强对所属研究会的管理、监督和业务指导,指导、支持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中国海洋法学研究会、能源法研究会等深入开展研究,加快成果转化与应用,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智力服务。

2021年5月,经党中央批准,在中国法学会成立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经过持续努力,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已经成为学习研究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阵地和平台。要发挥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在学习研究宣传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同时,通过课题研究、学术论坛、理论文章等,加强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生态文明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学习研究宣传阐释。办好《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与实践》专刊,精心做好选题策划,刊发一批有分量的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理论文章,宣传展示生态文明法治建设新进展新成就,为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与实践引向深入贡献力量。

三、牢记“国之大者”,积极服务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实践

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强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国法学会作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力量,要充分发挥全面依法治国的“智囊团”“思想库”“人才库”作用,团结带领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积极投身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实践,在全面依法治国新征程中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

充分发挥法治智库作用,积极服务科学决策和立法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提高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要深入推进决策咨询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法学研究与法治实践有效对接与合作机制,进一步发挥中国法学会要报、专题报告、决策咨询报告等的重要作用,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开展对策性研究,不断提升服务科学决策和法治实践的能力水平。要积极参与全面依法治国顶层设计、国家和地方立法工作,围绕强化绿色发展法律和政策保障,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法律法规,完善财税、价格、投资、金融政策,环境法典编纂等加强研究,办好立法专家咨询会,为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法治体系建言献策。

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律咨询、法律服务、法律培训,推动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群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共识和呼声。”要进一步发挥法学会在参与社会治理、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法律咨询服务、矛盾纠纷预防化解等社会治理工作,扎实推进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持之以恒解决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要抓好法治人才培养,通过组织开展实地调研、课题研究、学术研讨、评奖评选、人才举荐等方式,不断推动优秀法治人才脱颖而出,共同建设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的生态环境保护人才队伍。

积极开展法治宣传,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深入人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美丽中国建设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美丽中国就是要使祖国大好河山都健康,使中华民族世世代代都健康。”要深入开展“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等法治宣传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法治意识。要统筹中国法学会所属的报、刊、网和新媒体力量,发挥好各级法学会融媒体中心和基层普法阵地作用,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大力宣传生态文明法律法规,宣传绿色文明,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深化拓展对外交流合作,运用法治手段开展国际斗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些西方国家对我国大打‘环境牌’,多方面对我国施压,围绕生态环境问题的大国博弈十分激烈。”“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坚定践行多边主义,努力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开展对外法学交流与合作,办好中国法治国际论坛、学术研讨会、法律研修班等,深化应对气候变化、海洋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国际法治合作,不断增进法治共识、凝聚法治力量,更好地服务对外工作大局。要积极参与涉外领域立法,加强涉外法治工作,围绕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完善反制裁、反干涉、反制“长臂管辖”法律法规等开展研究,推动我国法域外适用的法律体系建设,加大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力度,做好涉外执法司法和法律服务人才培养、国际组织法律人才培养推送工作,有效应对一些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规锁”的企图,坚决维护我国发展利益。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