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罗:小种子大产业 小干部大情怀
12月1日上午,在平罗县姚伏镇周城村产业扶贫基地内,随着自动卷帘机将该基地2座大棚的棚帘缓慢升起,一簇簇嫩绿的蔬菜秧苗映入眼帘。姚伏镇沙渠村党支部组织员王永虎一边仔细查看秧苗长势,一边向移民讲解育苗知识。
王永虎今年34岁,是平罗县姚伏镇沙渠村党支部组织员、“致富带头人”,也是平罗县巨鑫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因为家里有育苗产业,2012年,父亲身患重病,在外务工的王永虎回到家中一边照顾父亲,一边干起了育苗产业。“当时我看到小户种粮收益不高,一些村民种露地蔬菜,收益还可以,觉得育苗产业在平罗县有非常大的发展前景,就下决心要把育苗产业做大做强。”王永虎说。
刚开始,没有合适的种植场地和专业的育苗技术,王永虎心里有点打鼓。父亲知道后,告诉他可以去村上问问村党支部书记有没有办法。“我就找到沙渠村村党支部书记陈建军,说出了我的想法和难处,陈建军非常支持我的想法,当场就表态,一定帮我解决这个问题!”王永虎说。随后,陈建军积极与姚伏镇联系,带着王永虎在全镇范围内寻找适合种苗繁育的场地。很快,王永虎在姚伏镇团庄村蔬菜种植园区找到了适合种苗繁育的温棚,当年就承包了4座温棚,同时,姚伏镇派出农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为王永虎提供育苗技术指导。
2014年,王永虎成立了平罗县巨鑫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与平罗县5家制种公司合作蔬菜种苗繁育、收购、销售、技术指导等业务。为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2019年,王永虎又在周城村承包了3座育苗大棚,并配备了自动化洒水车、移动苗床等先进设备。
为及时了解国内种苗市场新技术和行情,王永虎多次赴北京、山东等地观摩学习,每年都会参加自治区种业博览会、研讨会等技术交流会,不断探索新经验、务求新成效、谋求新发展,带给农户最合时宜的种苗及服务。
优质的种苗,先进的种植技术,大大提高了蔬菜的品质,产品的销售价格和利润也得到相应提升。在王永虎的带动和帮扶下,10余户移民先后脱贫,解决了周边50余户农户就业问题,村民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目前,王永虎的7座育苗温棚可育苗面积达7000多平方米,年育苗量800多万棵。
刘宗元是从西吉县平峰乡搬迁到姚伏镇的“十三五”移民,是王永虎的重点帮扶对象。“刘宗元夫妇年龄较大,并且妻子瘫痪在床,整个家没有一个劳动力,这可咋脱贫呢?那些日子可把我给愁坏了。”王永虎说。之后,他一边帮助刘宗元一家申请办理低保和残疾人生活补贴,使他们能维持基本的生活,一边劝说刘宗元夫妇搞大棚蔬菜种植,增加家庭收入。虽然刘宗元夫妇同意了大棚蔬菜种植,但初次接触蔬菜设施的刘宗元夫妇什么都不懂。于是,王永虎从最初的施肥、整地、打井、起垄、铺滴灌、栽苗、病虫害防治,到最后的销售全程帮助刘宗元夫妇完成。刚开始的那一年,王永虎几乎每天都要去刘宗元夫妇的大棚里逛一圈,心里才踏实。
通过王永虎和刘宗元夫妇共同努力,刘宗元家的两座大棚每年收入都稳定在8万元左右。2019年,刘宗元夫妇成功脱贫。“我觉得这些移民特别不容易,千里迢迢来这里发展,有些消极情绪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跟他们接触时间长了,你就会知道,他们是很想脱贫致富的。”王永虎说,“经常会有移民到我的大棚里问我种植蔬菜方面的问题,我很高兴,毕竟种植大棚蔬菜是我的强项。后来我就经常到扶贫大棚帮他们现场解决实际问题,大家都很高兴。”
2018年7月接连下了几天雨,王永虎心里犯嘀咕,“扶贫大棚里的积水深不深?会不会把西红柿苗淹死?”雨刚停,王永虎就直奔扶贫大棚示范区,到那里一看,棚里积水已经到了垄上,如果不及时排水,西红柿苗就会被淹。王永虎来不及多想,一边联系挖机来抢挖排水沟,一边给村党支部书记打电话让他帮忙找人。“挖机一直工作了两个小时,可有些地方的水仍然排不出去,只能靠人下去挖。我和村民一起下去,用了一下午时间终于将所有的积水排完了。”王永虎说。那次救苗行动过后,移民们特意去村部表示感谢,大家都说,“还是共产党的政策好,你们都是党的好干部!”自从当了村干部,干上了扶贫工作,王永虎的手机24小时开机,无论移民有什么困惑或问题,只要给他打电话,他都会认真回复,力求解决问题。
如今,王永虎的手机已经成为村上致富奔小康的服务热线。“从致富带头人,到一名共产党员,再到村干部,我的成长离不开党的培养和教育,成绩只能说明昨天,今天就是前进征程的新起点。今后,我将始终牢记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为重点,永远保持为群众办实事的热情。”王永虎说。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