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摆渡人”
“隔河千里远,望山跑死马”。在平罗黄河大桥没建设前,黄河两岸人民虽近在咫尺,可“望河兴叹”之事,让人不堪回首。
今年78岁的徐保,是黄河上的“摆渡人”。自18岁就在原陶乐县渡口管理所从事黄河渡船工作,先后干过船员、船长,直到1997年退休。近40年的摆渡生活,他见证了黄河两岸群众“船载渡河”的历史。他说,驳渡船每次都要十余辆装客运和货运车辆,空隙间站满了人。行运中,一遇浅滩就会搁浅,运气好了一两个小时就会摆脱困境,不然将会耗上一天,甚至夜里就在河里过夜。
“羊皮筏子、小木船、大拖轮、浮桥,这是新中国成立前和新中国成立后,黄河两岸人民往来的过河工具”。徐宝说,冬天黄河封冻,驳渡船无法运行,人们无奈的冒着生命危险小心翼翼踏冰过河,有的家庭因此而失去亲人。过河难,成几代人的心头病。
一桥架两岸,天堑变通途。2003年,平罗黄河大桥立项并动工建设,历经三年施工,大桥通车运行。开车过黄河大桥只用两三分钟。
平罗黄河大桥通行后,两岸群众彻底结束了一天一夜,甚至几天过不去河的困境,“舟载渡河”也随之退出历史,河东人民半个小时就可到达县城。
为进一步优化沿黄经济区跨河通道布局,加强黄河两岸经济社会的联系,2016年10月又开工建设了红崖子黄河公路大桥,该项目概算总投资11.4亿元,预计2019年11月完工。
两座黄河大桥同时屹立我县辖区,为完善区域干线公路网络交通,加快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长远积极的推动作用。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