挚爱在心 大孝于行—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白琴的孝老爱亲故事

时间:2017-11-20
来源:
字号: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

19年前,22岁的农家姑娘白琴“带着爷爷奶奶出嫁”,成了十里八乡的“名人”。

19年后,41岁的白琴再次闻名乡里,更成了整个宁夏的骄傲:她的孝老爱亲故事感动亿万中国人,2017年11月被授予第六届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父亲精神失常,父母离异,年幼的白琴夏天挑草喂猪喂羊,冬天捡柴烧火做饭,竭尽所能为爷爷奶奶减轻负担。

石嘴山市平罗县陶乐镇施家台子村,这是白琴从小生活的地方。

幼年时的白琴,也曾有过短暂的“幸福”回忆:父亲淳朴的笑,母亲温暖的手……可这一切,在她6岁那年猝然改变。

1982 年,白琴的父亲因抑郁突发精神疾病,一下子从一个憨厚的农家汉子变成了一名“暴力分子”,动辄就对身边的人拳脚相加、棍棒相向。无论是年幼的白琴,还是年迈的爷爷奶奶,都没少挨他的打。而挨打最多的还是身为枕边人的白琴母亲,她的身上总是青一块紫一块的,旧伤未愈又添新伤。肉体上的疼痛还是其次,那种提心吊胆时刻提防丈夫突然发病的过度紧张,更是让她的精神几度濒临崩溃边缘。最终,母亲含泪抛下6岁的白琴和刚满2岁的小女儿,远远地“躲”开了这个家。

一晃4年,再见到母亲时,是在父母离婚的法庭上。

这4年,守着有精神疾病的父亲、整日愁眉苦脸的爷爷和以泪洗面的奶奶,照顾着年幼的妹妹,小白琴仿佛一夜间长大了。每天天不亮,她就起床,喂猪、喂鸡、喂羊,然后匆匆去上学;放学回来,又抢着给下地干活的爷爷奶奶做饭,还要到处去寻走丢了的父亲……太多的艰辛压在小白琴稚嫩的肩头,她是多么想念妈妈啊!可坐在法庭上,听到法官“你是愿意跟着爷爷奶奶还是愿意跟着妈妈”的问询时,懂事的白琴犹豫了,她真想大声地告诉法官“我要妈妈!”可是妹妹已经跟了妈妈,自己再一走,家里可咋办?爷奶可咋活?他们年纪大了,父亲又是这个样子,如果自己也走了,这个家就完了!

一边是爷爷奶奶沟壑纵横的脸,一边是妈妈殷殷期盼的目光,10岁的白琴毅然作出选择: “我要跟着爷爷奶奶!”

原本可以有更好的人生,但白琴却为自己选择了一条最艰辛的路。

父母离异后,父亲的病情每况愈下,变得更加疯癫。家里5亩地的活,全都落在了爷爷奶奶身上。两位老人每天守在地里,精心地侍弄着,只为能多打些粮食;白琴也默默地扛起了家务活。10来岁的孩子,夏天挑草喂猪喂羊,冬天捡柴烧火做饭,竭尽所能为爷爷奶奶减轻负担。

初中毕业后,白琴放弃了委培上师范这个改变人生际遇的机会,选择了回家务农,照顾年迈的爷爷奶奶和患病的父亲。奶奶胃不好,白琴就把家里稀有的小米全省下来给奶奶熬粥喝;被疯癫的父亲弄得脏乱不堪的家,白琴也一次次收拾得干干净净;就连地里的活计,白琴也样样在行……村里人都夸白琴是个能干又孝顺的好闺女。

“带着爷爷奶奶出嫁”,白琴找到爱的归宿, “以后你爷你奶就是我爷我奶,我们一起奉养老人。”

时间在悄悄地流逝,岁月在偷偷地奔跑。

不经意间,白琴已经22岁了。

在农村,22岁已经是“老姑娘”了。媒人4次提亲4次被拒。爷爷奶奶急得不行,吼她: “你到底想干啥?”媒人也为她着急:“有啥条件,你就提!”

白琴这才开口: “不能离家太远,还得一起奉养我爷我奶。”

这个看似简单的条件,却让许多前来说媒的人打了退堂鼓 — —直到呼天堂出现。

24岁的呼天堂也是施家台子村的,只是他在4队,白琴在2队。

这也是个苦命人,早年间跟着父亲从陕西神木逃荒过来的,家里兄弟4个,他最小。本来家境就不富裕,哥哥们成了家后基本就不剩啥了,加上老母亲常年有病,过世前几乎掏空了全部家底。

按理说,这样的人家更不愿娶拖累这么大的儿媳进门,可呼天堂却被白琴的一片孝心打动: “以后你爷你奶就是我爷我奶,我们一起奉养老人。”

1998 年腊月,白琴和呼天堂结婚了。结婚当晚,在一家人第一个团圆饭上,公公和蔼地对略显局促的白琴道: “放心吧,我们也是苦日子过来的,以后有我们一口吃的,就有你爷爷奶奶和你爸爸一口吃的。只要一家人好好过,日子总会一天天好起来的。”公公的话让白琴瞬间红了眼眶,她感激地看着公公,暗下决心: “今后一定要加倍孝顺公公,操持好这个家。”

为挣钱贴补家用,婚后没几天,呼天堂就外出打工去了,白琴则家里家外地忙活,田间地头,屋里屋外,打理得井井有条。

成家后第一个麦收,为了省下一亩地28元的机械收割费,白琴和公公在地里连着割了四五天麦子。等麦子收割完,公公腰疼好几天下不了床,白琴也因腹痛被紧急送进了医院。

“胡闹!怀孕两个多月正是要加倍小心的时候,咋还能下地干这么重的活!”医生一顿训斥。

白琴只能背过身擦去眼角的泪水,心中满是对这个没能出世的孩子的愧疚。

因为过度操劳,加上长期营养不良,白琴落下了习惯性流产的毛病,前后怀了3次身子都没能保住。她把心中的苦痛埋藏在心底,依旧精心照顾着爷爷、奶奶、公公和父亲。

丈夫心疼她,从那以后,每年春播秋收无论多远都会赶回家帮着白琴干活,对白琴的爷爷奶奶也极为孝顺,老人有个头疼脑热,都是他张罗着看病、陪护,寸步不离。

春去冬来,寒暑交替,这个善良的农村女人终于守来了云开月明的幸福。

2004年,白琴的第一个孩子降生了,贫寒的小院欢声笑语也多了起来。这一年,家里因为结婚盖房赊木料、砖瓦等欠下的账也全部还清了,小两口还攒了些钱买了一辆农用车,将门前的坑填平,整饬出一方宽敞平坦的小院儿。

挚爱在心,大孝于行,白琴两口子带着孩子在温暖的小院里,继续演绎着孝老爱亲的感人故事

“琴子,又给老爹送好吃的去呀!”看着白琴提着饭桶出门,邻居白兰和她打招呼。这样的场景,邻居们见得次数多了。

白琴结婚后,父亲一个人在 2 队住着。送吃送喝,拆拆洗洗,收拾住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白琴从未间断。

从自己家到父亲家,15分钟的乡间小路,白琴来来回回,不知疲倦。

操心着外面的,照顾着家里的,白琴把一颗心掰成了八瓣,两个女儿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今年13岁的大女儿,熬粥、和面、喂鸡,样样不差;5岁的小女儿,总是在太奶奶的屋里进进出出: “老太太,该吃降压药了。”一副妈妈当年的模样。

2005年爷爷因病去世后,奶奶成了全家人的“宝”,大家的心思只有一个:日子越过越好了,得让奶奶活得长寿才行。

为了照顾好奶奶,小两口经过合计,将奶奶搬到了他们卧室的套间,夜里只要奶奶那边有丁点动静,白琴就会马上起身过去。

2015年8月10日下午6时多,白琴把饭做好端上桌,92岁的奶奶带着两个重孙女过来吃饭,吃罢饭站起来的瞬间突然没了意识,惊得白琴赶忙唤来邻居,将奶奶送进了医院。

原来,老人的脑血栓发作了。经过几个小时的煎熬等待,白琴却等来了一张奶奶的病危通知书。

白琴不愿相信,更不愿放弃。她守在昏迷的奶奶的病床前,一个劲地呼唤: “奶奶,是您和爷爷把我拉扯大,您一定要挺过来,让我再多孝敬您几年。”

就这样,白琴在奶奶的病床边唤了一夜。也许上天也被她的孝心打动,第二天,老人醒了过来。虽然还没有恢复意识,却让白琴放下了悬着的心。

接下来的日子里,做饭、送饭、把屎接尿,白琴两口子把奶奶照顾得无微不至。

18天后,老人出院了。

“老太太能挺过来我们一点儿都不奇怪,这些年白琴照顾得太好了。”邻居们说。

这次“虚惊”后,全家人照顾奶奶就更精心了,饭食单做不说,事事都不叫老人操心。眼下,老人虽然已是94岁高龄,但依旧精神矍铄,时常还去几个侄孙家里小住。不过,即使亲戚们照顾得再好,老人还是待不了几天便惦记着回来, “哪好也不如家里好啊!孙女在哪儿,哪儿就是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