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宁夏红寺堡扬水工程:引得甜水上旱原,移民安居“底气”足

时间:2020-12-07
来源:宁夏新闻网
字号: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

在位于宁夏中部干旱带的罗山西麓,有一片曾经是千年旱原,如今却绿树成行、庄稼遍野的生态绿洲。巨变的“秘诀”,就在于通过红寺堡扬水工程,将甘甜的黄河水引上旱原,浇灌了这片原本极度干涸的土地。

DJI_0210.jpg

宁夏红寺堡扬水工程二泵站压力管道。   宁夏新闻网记者 祁瀛涛 摄

近日,记者来到这块昔日的荒原、如今全国最大的单体生态移民扶贫集中安置区——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沿着红寺堡扬水工程灌溉渠道一路走来,零距离感受这片土地上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神奇嬗变。

DSC_7938.jpg

红寺堡区酿酒葡萄种植基地。   宁夏新闻网记者 祁瀛涛 摄

IMG_2738.JPG

红寺堡区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安装了节水设施。   宁夏新闻网记者 杨洲 摄

7月8日,在位于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的宁夏汉森山地酿酒葡萄种植基地,记者看到,行行葡萄树枝繁叶茂,串串葡萄果青翠欲滴。基地负责人高国平告诉记者,基地3600亩葡萄全部采用以色列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比传统的漫灌至少节水30%以上。而灌溉水源正是来自红寺堡扬水工程。

走进葡萄园里,63岁的管水员海正江正在检查节水管路。海正江说,在昔日的家乡固原市原州区官亭镇,少雨多旱,“连吃水都成问题”。自从搬迁到红寺堡以后,一家人不但不愁饮用水,连种地的灌溉水也有保障。2015年起,儿子承包了基地44亩葡萄,每年收入稳定在5万元左右。而且,修整葡萄树掐下来的葡萄叶、清理出来的田间杂草还可以用来喂羊。家里养了二十多只羊,每次喂羊,“羊儿最喜欢吃葡萄叶子,咩咩叫着抢着吃哩!”海正江笑着说。

DSC_8008.jpg

红寺堡区黄花菜种植基地。   宁夏新闻网记者 祁瀛涛 摄

IMG_2771.JPG

农民将黄花菜装车准备送往收购点。   宁夏新闻网记者 杨洲 摄

IMG_2794.JPG

农民正在采摘黄花菜。  宁夏新闻网记者 杨洲 摄

IMG_2835.JPG

红寺堡区黄花菜种植基地引来了黄河水。   宁夏新闻网记者 杨洲 摄

红寺堡区阳光充足、土壤无污染、硒元素含量高,富硒地层厚度达200厘米以上,只要有水,就是种植特色优质农产品的绝佳地区。近年来,红寺堡区全力推广黄花菜种植产业,打造富硒黄花菜品牌。

7月9日上午,记者在红寺堡区柳泉乡柳泉村看到,地里的黄花菜已经进入盛花期,阳光下一片金黄。田间,来自附近村落的村民们正在采摘黄花菜。在村民朱永贵的黄花菜地边,记者与村民张静攀谈起来。张静说,丈夫在外做木工活,一年收入七八万元,自己在家因为有母亲帮着带孩子,可以出来采摘黄花菜,挣个零花钱。“我手慢,一上午能摘七、八十斤,一斤8毛钱,这样一上午能挣个五、六十元。”由于黄花菜的生长特点,下午不能进行采摘,可以回家照顾孩子。“一个采摘季大概40天,能挣2000多元。手快的人挣得比我多。”

据悉,2019年,红寺堡区黄花菜综合产值达到3.2亿元,占全年农业总产值的31%。

DJI_0120.jpg

宁夏红寺堡扬水工程洪沟输水渡槽。宁夏新闻网记者 祁瀛涛 摄

DJI_0099.jpg

亘古荒原变成阡陌纵横、绿树成荫的人工生态绿洲。  宁夏新闻网记者 祁瀛涛 摄

“没有水,在这样干旱的地方,种什么都谈不上,”站在红寺堡扬水工程三干渠洪沟渡槽边,红寺堡扬水管理处办公室主任高佩天感慨地说,整个工程通过泵站、渠道、渡槽等设施,将黄河水提升了300多米,灌溉了70万亩土地,解决了30万人口的生产生活用水。

据高佩天介绍,红寺堡扬水工程是宁夏扶贫扬黄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跨吴忠市的红寺堡区、同心县、利通区和中卫市的中宁县4县(区),被誉为宁夏中部干旱带上的“生命工程”。红寺堡扬水工程共建设14座泵站,总装机容量14.59万千瓦,总扬程305.8米,干(支)渠总长149.67千米。工程从黄河中宁泉眼山段水源泵站和高干渠取水,最远送水到同心县预旺镇。

DJI_0187.jpg

宁夏红寺堡扬水工程二泵站。   宁夏新闻网记者 祁瀛涛 摄

DJI_0204.jpg

宁夏红寺堡扬水工程二泵站。    宁夏新闻网记者 祁瀛涛 摄

1998年红寺堡扬水工程开工后,灌区土地开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移民搬迁等工作同步进行。截至2019年冬灌结束,工程累计引水39.77亿立方米,灌溉面积发展到近70万亩,灌区人口增长到29.8万人。灌区粮食产量、农民纯收入、GDP产值连续20年增长,扬水工程发挥了巨大的效益,被群众形象地誉为“生命工程”。

红寺堡扬水工程建成投运后,当地生态环境得到了根本改善,大风扬沙日数明显减少,绿化及湖泊湿地从无到有,亘古荒原变成阡陌纵横、绿树成荫的人工生态绿洲,形成了天蓝地绿、山清水秀、宜居宜业宜游的移民新灌区。

DJI_0222.jpg

宁夏红寺堡扬水工程二泵站。   宁夏新闻网记者 祁瀛涛 摄

时值盛夏,骄阳似火。指着一眼望不到头的灌溉渠,高佩天说,巡护渠道、渡槽等设施,维护其正常运行,是扬水工程职工的职责之一,“单程少则5公里,多则8公里,每天沿渠道两次巡护雷打不动。”

有了稳定可靠的水源,如今的红寺堡,玉米吐穗,黄花飘香,葡萄坠枝,处处是希望的田野!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