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同心谱新曲

时间:2020-06-23
来源:宁夏新闻网
字号: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

  六盘山高,闽江水长。

  闽宁同心奔小康,山海共证谱新曲。

  1996年11月起,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思明区、翔安区、海沧区先后对口帮扶泾源县。从东南沿海到大西北,两市县虽远隔千山万水,却结下深情厚谊。

  23年来,厦门市共选派11批19名挂职干部,落实帮扶资金及物资2亿元,实施重点项目近300个,促进了泾源县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为助力该县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发挥了重要作用。

  携手发展脱贫产业

  位于泾河之源、六盘山腹地的泾源县,有着媲美江南的天然美景。然而这里曾因产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缓慢,成为脱贫攻坚主战场。

  近年来,泾源县不断加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工作力度,建立县级领导联乡包村、部门联村包户、干部联户包人的“三联三包”责任制,明确了县级领导包抓乡、科级干部包抓村的责任体系,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落实、精准到位。

  “2019年以来,泾源县先后召开县委常委会5次、政府会议7次、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3次,研究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工作,细化实化工作举措,解决具体困难问题。”6月22日,福建挂职干部赖大庆说。

  通过制定脱贫攻坚3年行动方案,对东西部工作进行重点部署安排,明确了项目建设内容、实施主体和工作要求,确保闽宁协作项目资金精准到村到户到人,发挥闽宁扶贫协作作用。

  走进泾源县闽宁电商扶贫产业园,现代化办公场所呈现在眼前,工作人员坐在电脑前忙着联系客户、下单。2019年7月,厦门市海沧区和泾源县开始新一轮结对帮扶工作,把对口帮扶协作融入脱贫攻坚大局,共同搭建泾源县农特产品电商扶贫平台。通过招商引资,厦门中达集团在泾源县投资建设闽宁电商扶贫产业园。

  “通过产业园培养本土人才,销售本土产品。”产业园总经理蔡世辉介绍,根据两县区协议,厦门中达集团对泾源县有志从事电商的中青年“手把手”培训网上开店、线上销售、运营知识和技巧。“培训结束后,这些人全部返回泾源,并由集团公司提供资源和技术支持,帮助他们圆创业梦。”

  家住泾源县泾河源镇的赵建龙有腿疾,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前往厦门培训两个多月后,在产业园开了一家美妆拼购专卖店,依托集团成熟的工艺链和服务体系,日均出货60多单,除去成本月均收入近万元,实现创业就业。

  泾源县利用沿海互联网技术优势和电商经验及资源,以“互联网+企业+电商+农户”的模式促进地方特色资源开发,借助海沧区先进的电商经验和电子商务外贸销售平台、线下推介会优势,提升泾源县电子商务竞争优势,推广当地农副产品。

  “产业园运营不足一年,销售收入260多万元,40多人从事电商工作,人均月收入6000元左右。”蔡世辉说。

  闽宁电商扶贫产业园仅仅是闽宁扶贫协作的一部分。泾源县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以商招商等方式,共引进6家闽籍企业落户泾源,建设2个产业园区,吸纳贫困人口136人稳定就业。引导10家企业开展扶贫工作,吸纳贫困人口264人就业,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330户1471人。

  瞄准重点建功立业

  走进大湾乡杨岭村,高山上云雾缭绕,山脚下阡陌纵横、屋舍俨然,一幅田园画卷在六盘山下展开。

  2015年,闽宁协作以脱贫攻坚为统揽,厦门市和泾源县建立精准对接机制,使帮扶资金主要用于贫困村、贫困户。

  杨岭村是闽宁协作示范村,自2016年7月以来,该村持续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实施美丽村庄建设,培育脱贫富民产业,累计完成民宿改造137户、危房改造126户,拆除土坯房375间,水电路通到户。

  经过不懈努力,如今的杨岭村由“一处美”向“一片美”、“一时美”向“持久美”整体迈进,群众生产生活发生了化蛹成蝶的嬗变。

  产业是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闽宁协作立足杨岭村实际,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和生产传统,投资600多万元支持该村发展肉牛养殖、苗木种植、中蜂养殖和乡村旅游。

  “采取群众自愿的方式,将农户现有的基础母牛入股到大田新天地集中养殖区,安格斯基础母牛每头每年保底分红960元,黄牛按照市场价格进行评估,按0.8%保底分红;全村肉牛存栏量1100头,户均牛存栏近3头。”杨岭村党支部书记张顾杰说。

  今年,杨岭村又发展骊羊养殖,以场圈集中养殖带动农户散养的方式,发展养殖户33户,骊羊存栏1600余只,户均增收2万多元。

  杨岭村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四个一”林草产业试验示范点建设,打造以杨岭旅游环线为轴线的景观长廊7.5公里,找准适宜当地栽培、能为群众带来收益的特色经济林,种植黑果花楸1100亩34万余株。

  2019年,杨岭村依托自然景观,举办首届山花旅游节,吸引游客10万人次,旅游产业综合收入300余万元。活动促进杨岭村村民主动参与到旅游产业发展中,制作销售旅游产品,开办农家乐。截至目前,已建成农家乐101户,举办各类技能培训班36期,培训360人次。

  六盘山丰富的蜜源植物为养蜂提供了便利。杨岭村按照“企业+合作社+基地+蜂农”的养殖模式,培育中蜂养殖“土专家”“田秀才”“知蜂人”,全村养殖中蜂34户500余箱,年生产优质蜂蜜1600公斤。张顾杰算了一笔账,按每公斤蜂蜜200元计算,仅养蜂一项可增收32万元。

  在泾源县,诸如杨岭村这样的闽宁协作示范村有10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185人受益,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149人稳定脱贫。

  今年,海沧区和泾源县深化结对帮扶,深入开展“携手奔小康”行动,建立健全对口协作与精准扶贫的县区、乡镇、村居三级联动对接机制,将对接帮扶层级延伸到最基层的村居组织,进一步提升结对帮扶工作水平。杨岭村和海沧区青礁村对口帮扶,村民马克俊前往青礁村旅游后,回家开了一间“老马茶馆”,一年收入3万元。

  “三级联动统筹发动社会各界捐资110万元,扶持泾源县7个结对乡镇、10个结对闽宁协作示范村发展产业,开展党建等活动。”赖大庆说。

  扶智扶志共奔小康

  “在扶贫车间务工,月稳定收入3000元左右。”6月21日,在泉祥户外纺织用品扶贫车间,来自新民乡石嘴村的建档立卡户摆香芳操作缝纫机加工背包。摆香芳是扶贫车间第一批员工,她从不会到熟练,经过10个月学习实践,已成为车间的技术骨干。

  “一年支付工人工资200多万元。”扶贫车间负责人黄水海在泾源县投资创办4个扶贫车间,日常用工400人,高峰期用工超过500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97人。

  闽宁协作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坚持“输血供氧”向“造血制氧”转变。泾源县通过闽宁项目资金支持援建扶贫车间15个,吸纳566人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351人。对稳定就业3个月以上的建档立卡户,每人每月最高给予500元生活补助,让贫困群众“挣钱顾家两不误”。

  泾源县协调海沧区靶向出台政策,对泾源县劳务工作给予支持和保障,激发群众外出就业内生动力。举办12期就业技能培训班,共培训266人次,组织外出就业2400多人。

  两县区通过扩大交流领域,推动医院、文旅、残联结对共建,培训专业人才613人次,培训创业致富带头人820人次,推动创业成功167人,带动贫困人口559户2405人。

  2019年,泾源县共落实闽宁协作项目资金2300万元,涉及扶持产业发展、扶贫车间建设、闽宁示范村提升等八大类48个子项目,资金支付率达97.8%,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近1.4万人。各职能部门、乡镇(街道)、学校、医院、村居结对共建30对。争取海沧区社会帮扶资金及物资1000多万元,用于住房安全保障、闽籍企业发展、扶贫车间运营、扶持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专业人才和致富带头人培训、结对帮扶等方面。

  23年来,泾源县闽宁对口帮扶工作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总要求,创新帮扶机制、加大帮扶力度、拓宽帮扶渠道,多方面、宽领域、深层次进行了广泛协作和深入交流,涉及生态移民、产业发展、整村推进、危房改造、劳务输出、教育医疗、基层组织建设等多个领域,建成了集美新村、泾光翔安新村、鹭泾电影院、泉舜青少年活动中心、厦门眼科对口帮扶医院、县妇幼保健服务中心等多项惠民工程,极大地改善了泾源县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力地促进了泾源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记者 剡文鑫)

绿意盎然的杨岭村。

闽宁电商扶贫产业园工作人员线上联系销售。

旅游环线通过杨岭村。

扶贫车间内,村民制作包装袋。

闽宁示范村泾源县六盘山镇集美新村。(图片由记者 剡文鑫 党硕 摄)

【编辑】:王雪玲
【责任编辑】:杨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