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激起千层浪
历史的进程中,总有一些耀眼的时刻,给人们指定方向。
2016年7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视察,发出了“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伟大号召。
“干”字,是我们党夺取一个又一个新胜利的法宝,也是亿万中国人顽强不息的品格。
5年来,宁夏各族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从乡村到城市社区、从企业到园区,全区上下掀起实干的热潮。大家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战胜一个又一个挑战,让幸福生活越来越“满格”。
(一)
一个小工程能蕴藏多少科技元素?
国能宁煤集团年产400万吨煤炭间接液化示范项目的驱动项目改造工程,给出的答案令人震惊:550个!
全球单套规模最大的煤制油项目、世界首条±66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世界首台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空冷电站、世界首套年产50万吨煤制烯烃装置……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创新带来的自信和底气无处不在。
在市场的惊涛骇浪中激流勇进,掌握核心技术,方能赢得未来,这一理念已成为宁东人的共识。
如何闯出一条创新路?自强不息、奋发图强……遇到困难时想方设法找出路,面对挑战时不眠不休冲破层层难关,从“煤”到“油”、从“粗”变“精”,一个个奇迹的背后都是实干苦干托举起来的不平凡。
发展的路上,挑战无处不在。宁夏是经济小省,却又是能源大省,随着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提出,以煤化工产业为主的宁东能源化工基地遇到“锁喉”难题。
不节能降耗必将死路一条,靠什么为发展腾出空间?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聚焦堵点痛点,重新布局新材料、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为发展赢得机遇和时间。宁夏宝丰能源集团将眼光投向新能源,实施农光一体化项目,形成“上方光伏发电、下方生态治理”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做到材尽其用。同时启动太阳能电解水制氢项目,通过太阳能产生“绿电”,制取“绿氢”“绿氧”,直供化工系统,生产高端化工产品,从而实现点“绿”成“金”。
成为具有国内领先水平、西北地区唯一产值过千亿元的现代化工业园区,连续4年位列中国化工园区前10位……波澜壮岁欣回首,敢在人先又续征。5年,1800多个日夜,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发展的每一个脚步,都镌刻着实干苦干的精神和理念。
(二)
好日子等不来、要不来,唯有奋斗,别无他路。
凭靠“苦干实干”的精气神,生活一度靠亲戚接济的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村民杨成,把日子过出了精彩和不凡。
从老家隆德县杨沟乡搬迁到原隆村后,杨成学到了一技之长,到周边的葡萄酒庄担任水电工,月工资直逼从前一年的收入。尝到致富甜头后,杨成又让妻儿加入打工队伍,妻子当保洁、儿子开挖掘机,一个月下来,全家收入过万元。如今,杨成在城里买了新房,只等着抱孙子享受天伦之乐。
不服输能吃苦,杨成身上折射出的亦是千千万万闽宁人的优良品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开发建设初期的不足500元增长到2020年的14961元,6个行政村全部脱贫出列……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闽宁人一步一个脚印,用实干和汗水书写出脱贫致富的幸福答卷。
实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延续24年、跨越2000多公里的携手中,沙与海、山与川,开辟了一条先富帮后富的路子,铸就了一种接续奋斗的精神。新阶段为闽宁协作赋予了新内涵,今年5月召开的闽宁协作第二十五次联席会议上,闽宁两省区绘就一幅新蓝图——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担当实干,加强互补,促进互利,推动互助,努力走出一条共赢共富共享之路。蓝图如何变为现实?秘诀依旧是实干。
脱贫攻坚任务胜利完成后,在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路上,我们不能松劲、更不能歇脚。
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全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出实施百万移民致富、城乡居民收入、基础教育质量、全民健康水平“四大提升行动”,让幸福生活在家门口“升级”。同时把产业作为百姓致富的根本出路,围绕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绿色食品、清洁能源等9个重点产业重点发力,让资源禀赋与发展机遇相互叠加,演绎出一个个新的奋斗故事。
一部《山海情》刷屏影视圈,也进一步带火了宁夏葡萄酒。近年来,沿着经济发展的轨迹,闽宁镇做足“葡萄酒+”的文章,延长深加工产业链,迸发出无限能量和活力,接连成为第九届宁夏贺兰山东麓国际葡萄酒博览会的举办地、宁夏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挂牌仪式的举办地,用资源换来市场、赢得发展。
(三)
听着黄河涛声长大,枕着黄河涛声入眠,步入中年后,吴万金又与黄河结下另一段情缘。
捡垃圾、扫树叶……每天,吴万金骑摩托车来回穿梭数十公里,精心维护黄河吴忠滨河大道古城湾段。
这里,留下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这里,也留下了宁夏人实干拼搏的身影。
天下黄河富宁夏,造就了良田沃野、鱼米之乡的“塞上江南”。但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黄河安则宁夏安、黄河美则宁夏美、黄河兴则宁夏兴,保护好母亲河,是新时期摆在宁夏人民面前的一道亟需破解的难题。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方重温饱不重环保、重生产不重生态,致使污水过度排放,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导致环境恶化,大大挤压了“高质量”的成长空间。
建设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生命线,宁夏铁腕出击,打响新时代“黄河保卫战”,不放过堵塞黄河“肌体”健康的任何毛细血管。
实施堤路结合、河道控导、滩区治理、城市防洪等工程,保黄河长久安澜;统筹上下游、共治干支流、齐抓左右岸,探索截污自净、修复生态、涵养水源等方式,精心呵护黄河水清岸绿;统筹森林、草原、湿地、流域、农田、城市、沙漠七大生态系统建设,促进全域生态功能提档升级……一个个务实的脚步,落在地上化为建设美丽新宁夏的生动实践。
长期以来,宁夏发展一直纠结“水问题”:如何让宝贵的水资源物尽其用,不浪费一滴水?
宁夏在发展中反思,在发展中纠偏,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算好“用水题”,答好“节水试卷”:1亩地种水稻,用水1200立方米至1400立方米,种植葡萄、枸杞、黄花菜需要200立方米至300立方米。1亩水稻的用水量可以种6亩葡萄,但6亩水稻的效益远比不上1亩葡萄……近年来,宁夏在高效节水产业上做“加法”、在低效高耗水产业上做“减法”,建设水利工程、增加湿地面积、保护渠系生态,用心留住每一滴“路过”的水,同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广高效节水农业,精心做好水文章。
水柔美洁净、湖清澈见底、草集中连片……良好生态不断释放的红利,大大提升了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在建设美丽新宁夏的进程中,宁夏人成为实干的执行者,也成为实干的受益者,大家逐渐形成一种共识:把真干作为本分,把实干作为责任,把苦干作为追求,才能收获累累硕果。
(四)
6月29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习近平总书记亲手为王兰花等到场的“七一勋章”获得者戴上沉甸甸的勋章。
十多年如一日坚持志愿服务,先后为居民解决各类困难7000多件,开展公益活动7000多场次,推动吴忠市利通区志愿者从最初7人发展到6.5万余人……这天,中国人记住了一个平凡却又伟大的名字——王兰花,吴忠市利通区金星镇王兰花热心小组党支部书记、王兰花热心小组慈善协会会长。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视察宁夏时,强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一年多来,我一直尽心服务居民,同时做好传帮带,动员更多年轻人参与到志愿服务中。你看,现在我们工作室汇聚了不少年轻力量……”王兰花说,遇到问题或者困难时,她常会想起总书记的深情叮嘱。“这世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
“社区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但并不是无从下手。”利通区金星镇金花园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张丽萍深有感触地说,习近平总书记到社区视察后,社区结合自治区出台的“1+6”文件,建立联合党支部,把组织链条延伸到小区,形成共建共治的强大合力,帮助群众解决不少烦心事揪心事,大大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社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打造“石榴籽议事厅”和文化长廊,深入开展“践行使命颂党恩、邻里和谐谱新篇”等活动,组织“民族团结模范楼栋”“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评选,引导群众感恩于党、一心向党,坚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如磐信念,进一步唱响民族团结进步的主旋律。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走向未来,我们更需要一股子实干劲儿。奋斗实干的脚步声,必将继续回响在宁夏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人心上。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