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对明月 怀念儿时中秋味
一轮明月,思念无限;一块月饼,阖家团圆。每逢中秋节,人们心中都会洋溢着不同的温情和喜悦,每个人也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深刻回忆。又是一年中秋节,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他们的中秋记忆,感他们的中秋幸福。
谈起难忘的中秋记忆,来自黑龙江的老人王秀艳说,儿时,中秋节是一年之中除春节之外,她最期盼的节日,儿时的中秋节也成为她美好的童年记忆。
“在我的记忆当中,中秋节和春节相比除了没有放鞭炮、贴春联外,几乎没有什么两样,大人对这个节日都很重视。”王秀艳回忆,中秋节那天,大人们忙完一天的农活,就开始为中秋节的团圆饭忙碌了。团圆饭虽然没有大鱼大肉,但有在春节才能吃上的饺子。
“大人们包着饺子,我们小孩子在旁边跑跑跳跳,好奇的还会上去学着捏上几个不成形的‘怪饺子’,满心期待着饺子下锅后的香味儿。‘饺子出锅了!’母亲一声哟喝,我们兄弟姊妹七个排着队让母亲盛饺子。饺子虽然没有多少肉,但我们吃得格外香。”王秀艳说,吃过饺子后,大人就将家里的小方桌搬到院子里,摆上茶水、自家种的水果,一家人就围着方桌乘凉、赏月、闲聊。
“有一年中秋,不知谁送来一块月饼,母亲将一块月饼分为七份,分给我们七个孩子。那时,我觉得月饼香甜且珍贵,舍不得一口咽下,一点一点地咬着,慢慢地品尝。”王秀艳现在再回想小时候的中秋,虽然简单,但却十分怀念。
“对中秋节最早的记忆是上世纪60年代。那时候我才十几岁,生活在河北衡水的一个小山村。”家住大武口煤苑小区的袁竹良向记者讲述。
袁竹良回忆上世纪60年代,物质匮乏,中秋节也没有月饼。那天全家人能吃上一顿饺子或者包子,就是一件幸福的事儿。虽然生活清苦,但天真无邪的孩子总是能在生活中找到乐趣。“中秋节那天晚上,县城会放映露天电影,因此露天电影就成了我们农村娃娃在中秋节唯一的盼望,不管路有多远,我们都要赶去看。放映场地,搭了一个大棚,放映的是《铁道游击队》《洪湖赤卫队》《铁道战》等影片。战争片是我儿时最爱看的电影,虽然我家到县城有20多里路,但我每年中秋节都不会缺席。”袁竹良说,这些往事想起来就像发生在昨天。
1970年,20岁的袁竹良跟随父母来到石嘴山,到石炭井煤矿工作后才吃上了人生第一块月饼。“那是到矿上的第一个中秋节,厂里给每位工人发了几块月饼。那时我还不知道月饼是什么味儿,也舍不得吃,在宿舍放了好几天,等到放假回家后,才拿出来与家人一起吃。月饼里面包着的是紫薯馅儿,吃起来香甜可口。”袁竹良到如今还记得难得的美味。
“中秋节对于每一个生活在农村的人都是很期待的,到了中秋就意味着稻谷成熟了,玉米要收了,地里的辣椒也要摘了。稻草被堆成一大堆一大堆,孩子们在谷堆上跳来跳去、打滚、躲猫猫……玉米挂满房前屋后,辣椒在灶房外长串长串地吊着。中秋节对我们来说,不仅仅是团圆的节日,也是庆祝丰收的日子。”65岁的韩春菊说,儿时的中秋节是一家人最忙碌的时候,但每个人都因为丰收感到幸福和快乐。
韩春菊是河南开封人。“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舍不得花钱去买月饼,都是自己在家蒸月饼。母亲会提前准备发面团和馅料,揉面、擀面、包馅儿,做成扁圆形,比现在的月饼大两圈。为了好看,母亲还会再用瓶盖、梳子在饼面上压出花纹,最后再撒上芝麻上锅蒸。”韩春菊一面回忆,一面用手比划着月饼的大小,还说中秋节的月饼一定要等到晚饭后、等到月亮升起来,全家人坐在一起吃月饼、赏月。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韩春菊来到石嘴山生活已经有40多个年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每年中秋节都能买到现成的月饼,各式各样,各种口味,但我还是最怀念儿时母亲做的月饼。”韩春菊感慨地说。
“我的老家在上海,那里的中秋习俗很多,比如吃月饼、赏月、喝茶、赏花灯。”聊到自己的中秋记忆,88岁的周云辉老人眼前似乎浮现起儿时的情景,脸上满是笑意。
“那时候我家住在城里,家里条件还不错,每年中秋节,大人都会带回来两筒月饼,看着十分诱人。吃完月饼,我们全家老小兴高采烈赶到城隍庙赏花灯。赏花灯是上海人的中秋习俗之一,寓意将带来美好的祝福。中秋节的花灯多种多样,有圆月形、花朵形、小兔子等动物造型的,精致小巧,漂亮极了。那时候,我和哥哥、弟弟人手提着一盏花灯,追逐打闹,好不热闹。赏完花灯,我们几个孩子还舍不得睡觉,缠着大人给我们讲关于中秋节的传说。嫦娥奔月、吴刚伐树……听着听着就睡着了。”直到现在,儿时中秋节的快乐仍记在周云辉心里。
“小时候在意的是吃和玩,现在在乎家人团聚。”周云辉道出了老人们的心声,月圆人团圆,不管时代怎么变,团圆一直都是中秋的主题,也是他们心里的归宿。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