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源县:“扶贫车间”进村来
“干了两天活,领工资176元,平均一天80元左右。”6月17日,村民马六七领到工资后开心地说,在家门口干一天活就有一天的工资。在泾源县上黄村草绳扶贫车间,工人们加班加点生产草绳,这些工人全部是上黄村村民,有青壮年劳动力,也有六七十岁的老人。
近年来,泾源县紧盯脱贫富民目标,在稳定、可持续脱贫上下功夫,打造以扶贫车间为载体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初步实现了贫困人口有效增收,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2018年9月建成草绳车间,生产一直没有停过。”草绳车间负责人于勿利说,车间以订单生产为主,草绳日均产值3500元,产品畅销青海、甘肃等地。
泾源县依托美丽村庄建设和资源优势,采取政府投资为主、社会积极参与的模式建设扶贫车间,优先安排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让扶贫车间成为脱贫富民的“动力源”,真正让贫困群众“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实现务工顾家“两不误”。
县委、县政府出台《扶贫车间建设实施方案》,整合财政涉农资金1500万元支持扶贫车间建设。车间建成后,作为村集体资产采取托管经营、承包经营等模式,吸引企业或大户进驻经营,既解决了村集体收入问题,又带动了村级产业发展。围绕扶贫车间生产需求,实行“订单式”“定向式”培训,对于企业实施的贫困劳动力就业培训,按标准给予一定培训补贴。对于进入扶贫车间连续稳定就业6个月以上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每人每月给300元至500元的就业补助。
在泾河源镇冶家村草编扶贫车间,村民忙着编织稻草人,造型各异的稻草人摆满车间。草编车间负责人冶三成介绍,草编车间主要生产稻草人和防腐木垃圾桶。稻草人主要用于公园、农家乐、农庄的景观,4个月销售额50多万元,人均月工资2500多元,负责焊接造型的村民月工资6000元以上。
结合当地民间刺绣等工艺和民俗文化传承,泾源县确定了黄花乡羊槽村手工艺品加工、泾河源镇冶家村旅游产品加工、六盘山镇五里村制香等扶贫车间项目。其中制香扶贫车间继承传统制香工艺,生产的熏香、棒香、卫生香、高香、竹签香等各类香制品,畅销周边省市县及旅游景点,产品供不应求。
该县按照“订单培训、定岗就业、定向输出”模式,通过组织技能培训,引导贫困群众稳定就业,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家在香水镇的杨彩琴在服装厂打工,一个月可以挣2000多元。“之前在工地干活又苦又累,照顾不了家,自去年到家门口的服装厂打工,再也没有后顾之忧。”杨彩琴说。
泾源县坚持把培育产业作为脱贫富民的根本出路,坚持改革创新、市场引领、因村施策、能人带动的原则,围绕草畜、旅游、苗木、蜜蜂、劳务等特色产业发展,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切入点,按照“一村一品、订单生产”的发展思路,通过清产核资、股权设置、股份量化和收益分红等方式,打造以扶贫车间为载体的产业发展新模式。
目前,泾源县已建成扶贫车间20个,带动农村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1000余人,人均月工资收入1500元以上,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年股权分红200元以上,兜底户每年分红1500元以上。(记者 王玉平 剡文鑫 党硕 文/图)
依托当地苗木资源,草绳加工扶贫车间生意红火,村民实现了家门口“上班”的愿望。
服装加工扶贫车间为留守妇女提供就业岗位的同时,让妇女们又学到一技之长。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