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近日,记者前往宁夏各市县进行蹲点采访,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感受山川新貌发展变化,寻找新时代奋斗的足迹。
时代发生了巨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在不断变化,从物质到精神文化的需求,在这个时代更具新意。近年来,平罗从城市到乡村,群众自发组织形成的文化艺术团体不断涌现,文化休闲场所也极富多样性。2015年8月建成开放的阳光文化展示活动中心,集合了红色文化展馆、民间手工艺培训、书画摄影馆等文化健身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成为周边群众的文化休闲打卡聚集地。
走进平罗阳光文化展示活动中心,迎面绿植墙上“文化自信”四个红色的大字抢眼醒目,屋顶一行行五星红旗整齐悬挂让人振奋。在欢快悠长的音乐声中,十多位女性正在中老年活动室认真地排练舞蹈,举手投足间满满的自信快乐。记者和她们攀谈起来。
65岁的陈翠琴是平罗县文化馆退休职工,自从参加了红歌艺术团,她的生活发生了很大改变,融入文化群体也让她真切感受到了新人新貌,新风尚。
陈翠琴:“我们家里人特别支持,我女儿说你们老了就应该有你们自己的生活,我女儿都找的保姆带孩子,他们就说你们到老了以后就把你们的健康生活搞好,你们能生活自立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56岁的毕灵芝大姐以前是平罗县供销社的档案管理员,退休后能歌善舞的她加入红歌艺术团成为带队负责人。
毕灵芝:“我们是星海社区红歌艺术团,我们都是退休职工,在阳光文化城每月都有演出,还随文化馆下乡演出。我们都是无偿演出,主要是为了锻炼身体,大家健健康康的过个幸福晚年生活。”
记者:“这些年感受到平罗文化生活的变化吗?”
毕灵芝:“变化非常大,我们老年人的生活是越来越好,我们都非常开心。”
站在一旁的67岁的杨庆丰团长说,退休后爱好文艺的他看到社区老人没有文艺活动归属感,经过召集联络2010年成立了平罗县第一家群众自发组成的星海红歌团,随着演出的增多,在平罗已经有了一定的名气影响。成员也从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24人。
杨庆丰:“我们大部分都是些机关干部、企事业工作人员、老工人、老师退休后进来,平均年龄都在五十七八左右,其中我们有党员五人,大家都比较团结。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都老了,在一块乐呵乐呵。这些年我们在外面经常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在社区支部的领导下搞些活动、下农村,生活挺充实的。
紧邻中老年活动室的就是平罗县红色文化教育基地,馆长刘明福是平罗县黄渠桥镇的农民,因为爱好收藏,三十多年来个人收藏了近三千件红色文物。展馆主要以历史资料实物为主,展示中国红色文化的历史成就。2018年3月开馆至今,共接待来自北京、浙江、内蒙古等地游客及周边各单位、社区、学校党建活动参观300多场,一万多人。”
记者:“从您收藏到现在大概有多长时间了?”
刘明福:“我收了33年,我今年54岁,从21岁就开始搞这个。收藏,是过去的一种爱好。到了现在就形成了这种规模。过去吧,想着只收藏没有回报。到了现在,有各个平台,比如过去在黄渠桥的时候,搞一次展览,黄渠桥给着一万块钱。到了现在阳光(文化城)每个月给3000块钱生活费。这是一种精神享受,像现在,每一拨人来说:这个东西就是好,我就感到自豪。”
去年阳光文化城被命名为平罗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原黄渠桥镇综合文化站站长马学成退休后被返聘到这里工作,据他介绍,目前文化城进驻了平罗老年大学、舞蹈协会、东门桥艺术协会、星海红歌艺术团、鸿翔艺术团、水兵舞艺术团六家文艺团队。
马学成:“天天有当地县城内群众到这里,有打羽毛球的,有羽毛球馆、下象棋的,到下午有打扑克的。六家团队进驻这里,为你免费提供场地,免费供水供电,要把阳光文化城的文化做出来,每周有一场演出,分别由这六个团队来免费演出,丰富县域内周边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随着平罗县阳光艺术团、鑫盛秦腔艺术团、东门桥艺术团、夕阳红剧社、情缘乡音剧社一个个自发形成的群众性民间艺术团体的兴起,平罗东门桥、唐徕渠带状公园延线,东花苑移风易俗广场,惠民健身公园小广场、阳光文化展示活动中心等场所成为群众固定的文化休闲聚集地,越来越多的群众茶余饭后或周末时分,享受着浸润文化的幸福生活。72岁的退休教师金占祥说,吹拉弹唱挥毫泼墨间,乐在其中,大伙儿的共同感受是生活越来越充满阳光。
金占祥:“太美了,尤其是我们一个时代的老年人,体会最深,现在可以说是天翻地覆的变化,现在的日子跟过去比是不可比拟的。祝福祖国越来越富强,越来越强大,人民生活越来越幸福,这就是我老年人对祖国的期盼、愿望。”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