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自治区60大庆】只为初心 不负芳华
生于1958年5月的李曙光,刚从灵武市水务局司机的岗位上退休。
闲下来的李曙光回想自己的上班生涯,基本上都是在车轱辘上度过的:从自行车到摩托车,再到汽车,交通工具越来越先进,生活越变越美好。
李曙光老家在河南省兰考县,他父亲李继汤1955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宁夏秦汉渠管理科工作,后调到灵武县水电局,1979年起任灵武水电局副局长。李曙光的童年就是在水电局家属院度过的。
16岁初中毕业后,李曙光到新华桥乡下乡,成为一名农村知识青年。种地需要淌水、排水,实践让他明白了水利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1978年3月,李曙光应征入伍。经过3年部队的历练,李曙光退伍回到宁夏,被安排到灵武县水电局工作。
两轮自行车
干农田水利工作要经常下乡,刚参加工作的李曙光在灵武临河乡下桥村搞三级扬水工程,施工进行了一年。从灵武到施工点是20多公里土路,他就靠一辆自行车往返,单程就要骑1个多小时。
“那时候年轻,骑自行车下乡走几十公里,还都是土路石子路,大家也没觉得苦和累。”李曙光回忆起往事,不胜感慨。
上世纪80年代初,灵武各单位很少有汽车,工作人员上班下乡都是骑自行车,风雨无阻。当时水电局干部职工一共30多人,要负责全县的农田灌排和农业用电等工作,经常是哪里有问题,不管是局长还是站长骑上车就走,毫不含糊,有时一个人当几个人用,从没人喊苦喊累。
三轮摩托车
1984年,李曙光到水电局下属的黄河管理所工作,负责驾驶所里唯一的“长江750”三轮摩托车。
“别小看这辆三轮摩托车,那时可起了大作用呢。灵武境内黄河有38公里,每到汛期所长天天都要从吴忠交界处到临河乡段巡视一趟,有了摩托车方便多了,有时还拉点防汛物资。”李曙光的言语里透出对这个“老伙计”的赞叹。
一说起防汛,李曙光打开了话匣子。“从前防汛都是被动的,雨大了黄河涨水,水库水位也上涨,大家的心提到嗓子眼,希望雨下小点。尤其是旗眼山水库最危险,一旦溃坝,后果不堪设想。现如今防洪防汛都有了预警系统,安全系数大大提升。”
四轮汽车
1984年底,开着三轮摩托车的李曙光考上了机动车驾驶证,成了水电局唯一的司机。
“局里有一辆大卡车,一年四季都不得闲。夏天要拉运防洪用的石料、铁丝,平时要拉农电的电杆电线。我记得有一次到磁窑堡施工拉线,我先开大卡车把电杆电线从灵武送过去,再开车回到局里,换上吊车去磁窑堡栽杆子,干完了把吊车开回局里,再换上大卡车去拉工具和工人……一天跑下来,忙得晕头转向。现在局里有四五名专职司机,还有很多职工都会开车,再也不会发生一个人负责开几辆车的事了。”李曙光不善言谈,但说起往事,仿佛打开了话匣子。
李曙光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工作了37年,他的经历也反映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刚工作时一年局里的经费也就100万元,我们干的也就是保证灌排这最简单的工作。现在灵武市每年用于农田水利的投入有3亿多元,仅去年全市城乡环境整治和沟道治理就投入1.2亿元,今年还有增加,你说我们还有啥理由不把工作干好呢。”
1985年,灵武市开始进行农田水利建设,经过30多年持续发力,如今灵武市农村沟渠砌护整齐、水利设施完善配套、水环境治理同步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已上升到生态环境治理的高度,为老百姓丰产丰收、幸福生活打下牢固的基础。(记者 贾莉)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