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罗县:盘活闲置土地 让“寸土”生“寸金”
土地资源是发展之基、民生之本。从2012年起承担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到2020年获批全国首个集成农村改革试点县,石嘴山市平罗县相继承担了30项改革试验任务,探索开展了农业设施使用权、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等13项农村产权确权颁证,建立了农村承包土地流转经营、产权抵押融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10多项机制,走出了一条用好用活土地资源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近日,平罗县众力厚德农牧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马云在银行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来到平罗县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中心,他计划以自己的农业设施使用证为抵押,申请100万元授信贷款。
这是平罗县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的日常一幕。
在这里,还有信息发布、土地流转、交易鉴证等多个办事窗口。得益于和产权改革同步进行的数字化交易平台建设,前来办理业务的人虽然不多,但通过“线上+线下”的服务模式,一笔笔产权交易、抵押贷款正在后台繁忙地进行。截至目前,在这里实现的农村产权交易额累计达71.2亿元,其中,办理抵押贷款2.74万笔19.92亿元。
“有了农业设施使用证,贷款不用再找人担保,贷款金额也从过去的几万元提高到现在的100万元。如果审批通过,我将用这笔钱适度扩大种植养殖规模,把事业做大做强。”马云高兴地说,自己能从一名打工人到如今小有名气的小老板,全都受益于农村改革所带来的红利。
“早在2018年,我就在土地流转政策的引导下,先后流转土地3000余亩,种植水稻、玉米等农作物,又通过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证实现抵押贷款融资,也算是早早就尝到了改革的甜头。”述说着这些年的发展成就,马云言语间流露出些许骄傲。
2022年,马云再次租赁平罗县灵沙乡灵沙村50多亩设施农用地,投资600余万元,在这块空地上建设了牛棚和晾晒场,并办理了农业设施证。如今,他同时经营着一家合作社和一家公司,多元化拓宽增收致富渠道,不仅实现了个人和企业的发展壮大,也带动了更多农户在改革春风的沐浴下实现增收致富。
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
“带着农民干,让村更强民更富。”平罗县宝丰镇宝丰村党支部书记刘毅用一句话道出了改革带来的变化。
在平罗县宝丰镇宝丰村,曾经只要提起张家滩的农业种植,村民们就直摇头,原因是这里1000余亩土地盐渍化,农民种地辛苦一年下来,收入还不如外出打工一个月挣得多,村集体收入也只有2万元。
2022年,宝丰村聚焦产业发展,围绕集体土地入市、盘活荒地资源、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等做实改革文章,腾退出村里“休眠”土地68亩,并将50余亩土地出让给一家菌草全产业链企业。同时,整合各类资金建设温室大棚60座,带动周边群众种植菌草1600亩,蹚出了一条土地盘活增值、壮大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的新路子。2023年,宝丰村村集体收入超过100万元,200余名农民就近务工,实现户均增收2万元。
在农村改革的恢宏画卷里,无论是马云还是宝丰村村民,既是受益者,又是绘图人,与万千乡村奋斗者共同书写了一幅土地增效、农民增收、村集体壮大和产业升级相辅相成的改革画卷。
近年来,平罗县通过农村改革,累计带动村集体增收2.86亿元,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819个,带动土地流转64.2万亩;清理腾退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近3000亩,新增耕地24.5万亩;入市交易土地163宗1599.9亩,交易额达1.18亿元,村集体分享增值收益达4072万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要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更加明确了新征程深化农村改革的方向和重点,为持续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作为全国首个集成农村改革试点县,今年以来,平罗县进一步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建设,扩大交易品种,规范交易行为,持续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重点开展宅基地退出转让、数字化管理、盘活利用等工作,探索推行特色产业推动型、拓展服务供给型、盘活资产收益型等多种发展模式,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持续释放集成改革的叠加效应。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