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平罗县审计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计工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全国、全区、全市审计工作会议精神,聚焦主责主业,强化审计监督,更好服务和保障全县高质量发展。
一、规范引领,扎实推进“科学规范提升年”行动。增强审计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扎实做好审计工作,提升审计工作质量。一是立足经济监督定位,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立足“经济监督”主责主业,结合“十四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紧盯重大政策落实、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点民生资金使用等重要方面,深入揭示违反财经工作纪律、影响群众切身利益、存在重大风险隐患的违法违纪问题,深耕细作开展审计监督,突出重点、科学谋划、精准实施,确保审计监督有力有效,审计建议有质有量。二是持续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做深做实研究型审计。以“政治—政策—项目—资金”为主线,查阅以前年度被审计单位审计报告,了解以往审计问题及审计整改情况,通过查找资料、询问工作人员、开展座谈会等形式,了解被审计单位体制机制建立、专项资金支付、重大项目实施等情况。对前期收集数据及资料进行梳理分析,组织审计组成员集中讨论、统筹研判,找准被审计单位各项工作的关键和薄弱环节,确定审计范围、审计目标,细化具体审计事项,明确审计工作任务、重点和步骤。根据审计事项特点和审计人员经验能力合理安排分工,做好时间规划,制定出具有针对性、指导性、可操作性的审计实施方案,为提升审计质量提供有力支撑。三是严格落实审理审定流程关,提升审计质量。严格落实复核、审理、审定等质量管理流程,审理人员提前介入审计项目,指导把控审计现场质量;全体审计业务骨干全程参与审计小组会议,对问题事实描述、定性定责等全方位把控,确保审计质量控制要求和措施落实到位;由分管领导召集业务科室负责人参加讨论,做到问题事实清楚,定性及法规引用准确,审计处理恰当,审计建议可操作,严格执行审计业务会议审定制度,所有审计项目均经审计业务会议审定,班子成员、审计组成员、审理人员以及其他科室负责人集体研究审计报告问题定性、处理意见、审计建议,全面提升审计报告质量。
二、围绕中心,充分发挥审计监督效能。立足经济监督定位,聚焦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主责主业,以高质量审计监督推动县域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一是扎实开展2024年度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重点关注积极财政政策加力提效、财政资源和预算统筹、“四本预算”编制执行、财政奖补资金分配使用、预算绩效管理、政府落实过紧日子要求、政府债券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和政府债务风险等情况,揭示存在的风险隐患,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促进提升财政资源统筹效益,增强预算执行的约束力,推动提升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二是扎实开展部门预算执行审计。重点关注财政批复部门预算的执行、结转结余资金管理使用、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及财政资金使用、重点项目推进及绩效管理、国有资产管理等情况,通过揭示贯彻落实政策措施不力、重大项目进展缓慢、财政资金绩效低下等问题,促进规范部门预算管理,保证财政资金、国有资产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三是扎实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关注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经济方针政策、决策部署、重大经济事项决策执行及效果、财政财务管理和经济风险防范、民生保障和改善及在经济活动中落实有关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和遵守廉洁从政规定等情况。认真落实“三个区分开来”重要要求,客观反映问题、准确界定责任、审慎作出评价,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促进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促进权力规范运行和反腐倡廉。四是扎实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重点关注领导干部在贯彻执行中央、自治区及市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遵守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改善目标任务完成等方面,客观评价领导干部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保护责任情况,推动领导干部切实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促进自然资源资产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五是扎实开展政府投资审计。以规范招投标行为、提高项目单位管理水平、提升政府投资资金使用效益为目标,重点关注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建设资金管理使用、工程项目绩效发挥、参建单位合同履约、建设成本归集等情况,促进政府投资规范管理,提高政府投资效益。
三、统筹推进,抓实审计“下半篇文章”。坚持把审计整改“下半篇文章”与审计揭示问题“上半篇文章”一体谋划、一体推进、一体落实,将审计整改工作贯穿于各类审计项目中,切实增强审计整改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全力打通审计“最后一公里”。一是压实整改责任,高站位推进。建立审计问题整改台账,实行清单化管理,对照“清单”跟踪督查,逐条落实整改销号。审计人员全程做好业务指导,持续跟踪被审计单位整改落实情况;始终把审计整改作为研究型审计的重要成果,压实整改责任、明确整改时限,确保发现的问题逐条逐项整改到位,努力实现“审计一个单位、整改一个单位、规范一个行业”的目标。对正在推进整改的问题,分类细化整改措施,加大整改力度,确保整改无死角、全覆盖,做到问题不整改不放过,整改不到位不放过。坚持上下联动抓整改、举一反三抓整改、建章立制抓整改,全面检视审计发现的问题,督促各相关单位落实整改责任,确保整改全面彻底完成。二是坚持贯通协同,聚合力推进。聚焦未完成整改的问题,深入分析未完成整改原因,在督促责任单位做好整改工作的基础上,积极与其他监督部门沟通,畅通审计整改沟通渠道,合力推动问题解决,确保审计查出问题整改快落地、早销号。按照“立行立改、分阶段整改、持续整改”整改要求,对能够立即整改的问题,督促被审计单位立行立改,对分阶段整改、持续整改的问题,积极指导被审计单位制定阶段性整改措施,按时间节点推进整改,按期跟踪督导。督促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落实整改第一责任人责任,把整改责任扛到肩上、抓到手上,切实将审计发现问题真改、实改、改到位。审计人员定期到被审计单位督办落实,明确整改事项,提出整改要求,限定整改时限,做到整改一个、核实一个、销号一个。充分发挥“审帮促”作用。三是紧盯重点问题,高标准推进。立足全面整改,强化跟踪督办。在整改过程中综合运用现场督查、发函督办、“回头看”等方式,对整改难度大、问题覆盖广、整改时间长等突出问题跟踪督促整改。梳理督促整改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和堵点,联合各方监督力量建立联动监督贯通协同机制,共同推动各类监督在深化审计成果运用上相向而行、同向发力,打好审计整改“组合拳”。强化各相关责任单位党委(党组)对审计整改工作的领导,坚持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对问题单位持续跟踪问效,确保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完成整改任务。对已整改完成的问题,夯实整改成效,举一反三、自查自纠,深挖问题产生的根源,找准“病灶”、化解“病因”、对症下药,健全长效机制,切实推动源头治理,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健全完善和衔接配套,做到“治已病、防未病”,避免屡审屡犯。